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下)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paq/spaq201603/spaq20160315-6-l.jpg
  2016年1月12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本次沟通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秉承增强食品安全信心关注百姓健康生活的目标,邀请众多食品安全相关专家坐镇,为民众关心的2015年热门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解读。
  热点之 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
  2013年11月,台湾东森电视台报道称,美国科学家对“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与“无添加物食品(Whole Food)”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中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加工拉面则仍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这一初衷为观察加工食品消化过程的试验被媒体解读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有害健康”。2015年初,该报道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被广泛转载,引起舆论再一次高度关注。方便面也再次跟国人“过不去”了。
  ●专家解读
  视频拍摄与“32小时不能消化”之间存在伪命题,无法得出方便面难以消化或有害健康的结论。首先,拍摄所使用的胶囊内镜显示的是2小时后肠道内消化情况,且该内镜对每个人每次所能记录下的影像时长最多只有8小时,无法对面条消化情况进行连续32小时的记录。其次,在这次拍摄中所记录的一共只有两个样本,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设计,很难得到科学结论。最后,每个人的消化能力有所差异,主持实验的布雷登·郭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并不能从中得出方便面不好消化或者有害健康的结论。
  同时,消化过程的不同也不意味着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同样的食品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对人体的作用方式有可能不同。因此,消化过程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更不代表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不能完全消化”是不能与“有害健康”划等号的,否则类似金针菇、木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则都不能食用了。
  方便面与传统手工面食主要成分没有区别,不会造成消化吸收的问题。同时,它们在和面、醒面、切条等工序的制作方面也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因为工业化规模生产,传统的面盆换成了不锈钢容器,手工揉搓换成了机器搅拌、压延。无论热风干燥方便面还是油炸干燥方便面,干燥温度均低于大多数传统油炸食品的加工温度(麻花、馓子、油条等),所以不会产生比传统食品更难消化吸收的问题。方便面是工业化食品的代表之一,所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方便面是工业化食品的代表之一,所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要求。
  ②正规方便面企业均会合理合法使用生产工艺中确有必要的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③报道中提到的酒石酸是一种抗氧化剂的增效剂,它在很多天然水果中都存在,安全性无需担心。
  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所以遵循营养搭配非常必要,每一种食物都有其营养价值,这同样适用于面条和方便面。面条在制作时的基本原料是小麦粉,因此属于谷类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作为一种源于东汉时期,养育了中华民族3000余年的传统食品,面条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而谷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减少,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不利。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方便面的主要营养成分基本上和面条一样,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脂肪含量较低,其区别只是加工方式的不同,方便面更加方便,并别有风味罢了。
  热点之 饮用“生鲜奶”安全吗?
  “百分百纯牛奶,无任何添加,不含一滴水,自家牧场直销……”最近,不少卖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现挤生鲜奶。在追求“营养、健康”的潮流中,部分消费者认为生鲜奶具有“新鲜、原生态”的特征,符合“天然”的健康标识,故而备受青睐。号称更新鲜、更原生态的现挤生鲜奶真的更好吗?
  ●专家解读
  “生鲜奶”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俗称。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生鲜奶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易发生脂肪聚集上浮,造成“粘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这并不代表“生鲜奶”比巴氏杀菌乳更加新鲜、更加健康。其实“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乳制品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同时,生鲜奶有一系列安全隐患,不易直接饮用。其具体隐患包括:
  ①“生鲜奶”中微生物有来源于环境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主要来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菌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以及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②自行杀菌存在不充分、不科学的问题,且会造成维生素类营养损失及热敏感营养质破坏问题。
  ③消费者直接购买“生鲜奶”缺少必要的检验环节,很可能会饮用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生鲜奶”。
  ④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更大。
  我国针对生鲜奶的收购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与法规:
  ●专家建议
  相关监管部门需按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的监管,杜绝不合格“生鲜奶”的销售流通。同时,应当加强科普宣传,让消费者正确认识到“生鲜奶”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消费者不直接饮用未经杀菌的“生鲜奶“。
  热点之 “红肉、加工肉制品归为致癌物”风波
  2015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培根、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将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该报告发布后,经国内外媒体的转载和评论,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恐慌,对肉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
  ●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