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类别的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态的分类方法研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hls/whls201502/whls201502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hls/whls201502/whls201502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hls/whls201502/whls20150202-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hls/whls201502/whls20150202-4-l.jpg
  摘要: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是主观感知,其感知结果会与客观风险产生偏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针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主观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感知状态,并运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类别的食品消费者风险感知状态进行了解,然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神经网络分类器,其分类准率极高。这表明,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该分类器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态进行分类,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风险感知;风险感知状态
  中图分类号:F272.3;R15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02
  食品安全是保障民生的最基本问题。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披露信息充斥着各类媒体版面,消费者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大大小小的信息报道,而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留下的社会反应仍然是“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吃”的质问,迫使消费者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通过网络搜索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05-2011年间我国被曝光于网络媒体的影响较大的部分品牌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采取的部分措施缺乏长效性;二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亦导致被揭露的食品安全事件增多。特别是有些食品安全因素一直存在但始终未引起重视之后,因为关注度的提高而逐渐被揭露、曝光,从而引发较大的轰动效应。可见,频频见诸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民众对这些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动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已经濒临恐慌的地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社会构建的战略实施。因此,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量度,建立科学的量度模型界定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范围,可以为政府、企业采取和制定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以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正确性、恰当性和客观性,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态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是指消费者对购买、食用食品过程中的风险是如何感知到、感知的程度怎样、感知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感知又如何影响其他人等的一种动态过程。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强调民众的主观感知,与客观风险可能并不一致。也就是说,食品安全风险有的会被消费者感知到,有的则不一定被感知到;消费者感知的风险有的存在,有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可能被夸大,有的则可能被缩小;同样的风险对不同的消费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知结果,消费者个体只能针对其主观感知到的风险加以反映和处理。因此,如何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保持正确、客观的感知就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划分为三种状态加以讨论。
  其一是风险感知过高状态,即对于某些不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可能由于谣言、误传等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风险感知并夸大其风险,影响该类食品业的发展。如由于不了解转基因食品,受一些利益集团宣传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抗拒、恐慌,影响了转基因食品行业的成长,既不利于食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采取措施纠正其风险感知。
  其二是风险感知过低状态,即对于某些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别是传统食品,消费者目前还可能感知不到其风险或轻视其危害,但从长期来看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利。如长期习惯食用的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传统食品,会给消费者带来肥胖、糖尿病、中风及某些癌症等病症,但因其美味可口掩盖了对人体的危害,使消费者漠视、低估其风险,因而仍然大量食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消费者对其风险的感知。
  其三是风险感知调整状态,即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在一段时间内或很长时间内一直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感,特别是一些屡禁不绝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打击消费者购买信心,影响行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如自2004 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毒奶粉”事件不断上演,最终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但直至2010年仍查出一些涉嫌企业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此类事件屡禁不绝,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重树消费者购买信心,以恢复市场正常供需秩序。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一)模型设计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食品的风险感知情况。参考已有研究[1-5],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研究以食品价值和技术为标准选取三大类食品共10种,即一般的习惯性食用食品,如奶制品、粮油、禽蛋肉等;保健食品,如营养食品、功能食品;新资源食品,如转基因食品。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揭示并提炼不同种类食品消费者对其安全风险感知状态的特点。这里涉及三个要素,即消费者、食品、风险感知情况。
  要素一:消费者。每个消费者用一组属性来描述,每个属性反映消费者日常购物习惯和消费者本身的个性及背景信息。例如是否经常在超市购物,教育程度,是否是外向型性格等。
  要素二:食品。一共有十类,如肉制品、奶制品、营养保健品等。
  要素三:风险感知情况。主要分两个方面,即有无风险(频率)和风险的大小(危害性)。
  针对以上三个要素建立一个模型,即对给定消费者,能够预测其对各类食品的风险感知情况。即给定一个要素一的描述对所有(或某些指定的)要素二中的食品,预测其要素三可能的答案。有了这样一个模型,就可以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进行预测、分析以及管理。
  研究采用的是基于统计的方法,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建立模型(称为“训练”);第二阶段使用模型对未来的数据进行预测或直接分析拟合的模型得出结论(称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