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讲党课(全文)(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导干部讲党课(全文)(全文),供大家参考。

领导干部讲党课(全文)(全文)

 

 领导干部讲党课(全文)

 讲规矩 尽责任 作奉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后, 2005 年 2 月, 中央专门办了 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研讨班。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个研讨班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同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

 最近, 中央又决定在今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进一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民主、 文明、 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具有十分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头从自己做起, 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 从基本的做人做事做起, 非常重要。

 因此, 在这里, 我不讲很多大道理, 就从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规矩说起。

 这几年, 我先后到过欧、 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考察, 所见所闻, 所感所思, 常常令我感慨万千。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还任重道远呐!

 我们国民的素质与这些国家的国民素质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呐!

 差在哪里呢? 我看主要就差在这么三个方面, 即差在讲规矩、 尽责任、 作奉献这三个方面。

 今天, 我就从如何讲规矩、 尽责任、 作奉献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和看法。

 一、 讲规矩

  (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的定义。

 什么叫“规矩” ? 这个问题恐怕无人不晓。

 但“规矩” 源自何时何处, 不一定都知晓。

 规矩本来是古人用来校正方圆的两种工具。

 它发明的确切年代已经无法查清, 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已有“规” 、 “矩” 二字了。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 中的记载:

 夏禹治水的时候, 是“左准绳, 右规矩” , 意思是说, 夏禹是左手拿着水准绳, 右手拿着规和矩进行测量, 规划出治水方案的。

 这说明至少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约公元前2000 年) 就有了“规” 和“矩” 这两种几何工具了。

 “规” 就是画圆的圆规, 木工打制圆窗、 圆门、 圆桌、 圆凳就需要用“规” ; “矩” 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 尺上有刻度, 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 就需要用“矩” 。

 孟子说: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员(圆)

 。

 ” 意思是:

 即使是象离娄这样聪明的人, 象公输子这样手巧的人, 如果不按“规” 画圆, 也会笔走龙蛇而难求其圆; 如果不依“矩” 制方, 照样会线走偏锋难成其方。

 根据“规” 、 “矩” 的用途, 后来人们把它引申为“准则” 、 “规则” 和“礼法” 。

 在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中, “规” 就被解释为“有法度” 。

 现代汉语里“规矩” 一词, 用作名词就是指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 或一定的标准、 法则和习惯; 用作形容词就是指人的言行端正、 讲礼数、 有教养、 有素质。

 所以简单地说, 规矩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 或者说是规范人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规矩源于规律。

 规矩虽然是人们制定出来的, 但它是依于事物的运动规律而成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

 地球必须沿循自己的轨道绕太阳运行, 太阳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轨道均衡地运行, 否则地球早就不是被其它星球撞碎, 就是早就被太阳火化。

 宇宙世界如此, 人类社会也必然是如此。

 因此, 规矩是客观规律使然; 规矩之中蕴涵着规律。

 大千世界, 规矩繁多。

 交通有交通的规矩, 经商有经商的规矩, 比赛有比赛的

 规矩, 游戏有游戏的规矩, 等等。

 就连我们人的吃喝拉撒行, 也都有相关的规矩摆在那里, 不能乱来。

 故而从根本上讲, “规矩” 的形成, 源自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发展需求, 体现了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则“分粥” 的例子, 它恰好可以形象地说明规矩何以产生? 开始分粥总是分不匀, 许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粥分得多一些或稠一些, 这样换了谁分都有意见。

 即使有的人公正无私, 可以把粥分得很匀, 但还是有人有意见。

 后来就定了 一个规矩, 粥分好后别人先拿, 分粥的人最后一个拿。

 这样分粥的就会尽最大努力将粥分匀, 如果不匀, 那最少的一份就是自己的, 这样一来别人再也不会对分粥者有什么意见了。

 所以规矩的产生, 是人类维持秩序的需要。

 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很多方面组成的, 人们不得不依照规矩来分享自然、 社会、 政治和权力资源。

 按照法学家的说法, 规矩就是人类为了 保证不在互相争夺中毁灭, 在总结前人的智慧, 提炼前事的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因此, 好的规矩, 总是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以合乎道理为基础。

 规矩必须遵守。

 规矩之为规矩, 有的体现为法律条令, 有的体现为纪律制度, 有的则体现为规则习惯。

 简单地讲, 规矩可以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矩两种。

 比如我们党政机关, 成文的规矩主要是指那些用于指导、 规范部门业务工作和机关日常管理的流程及规章制度等; 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与习惯等, 用法律语言来讲叫做心理契约, 即“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 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 。

 不管是哪一类的规矩, 其根本的目的都是约束人的行为。

 这种约束力, 并不单单依靠强制力(如:

 法律条令、 纪律制度等)

 ; 更多的则是依靠软性的、 非强制性的道义约束(如:

 约定俗成的规则与习惯等)

 , 因为规矩表面看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和要求, 其实是对大家利益的一种保护。

 规矩是享受权利的保证, 一定的规矩能保证人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每个人在用规矩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 也可以从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安全。

 正因为规矩有这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约束力, 所以, 规矩一般为人所遵守, 遵守规矩是规矩得以存在的根本意义。

 从这一角度上来讲, 有了规矩大家就应该要遵守, 也必须遵守, 守规矩是我们每一个人受惠于规矩带来的利益后所应对社会进行报答的职责。

 (二)

 讲规矩即是文明

  建设和谐社会, 首要的问题是讲规矩、 守规矩。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高低, 取决于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这个地方国民的文明素养, 而国民的文明素养又直接取决于国民讲规矩、 守规矩的程度。

 讲规矩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西方人认为, 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与讲规矩关系密切。

 在西语中, “文明” 的原始含义是“耕耘” 。

 人的心灵就象是一块心田, 这块心田也象土地一样需要耕耘才会有收获。

 “耕耘” 收获不断累积的过程, 就是“文明素养” 不断提高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 西方人一般都把讲规矩看得很重。

 德国人就是一个极其讲规矩和守纪律的民族, 在他们心里, 规矩就是法令, 是不可以逾越的。

 他们讲规矩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造反也不忘守规矩!

 如果你去德国旅游, 在柏林参观夏洛特王宫时, 可能就会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1918 年, 德国斯巴达克同盟(德国共产党的前身)

 在柏林发动十一月革命时,起义者在王宫门前奋勇冲锋, 伤亡惨重, 可就是无一人越过草地去进行两侧的进攻。

 原因何在? 因为当时草地上竖立着一个小小的牌子, 上面写着4 个字:

 “禁止穿行” 。

 即使是在革命造反的时候也不忘“守规矩” !

 这个故事, 深刻地道出了 德国人的民族素质。

 德国人还有一个现象比较闻名:

 人们绝不擅闯红灯!

 即使设在那个路口的红灯出现故障, 他们会绕道走其它的路口。

 2004 年, 我到德国考察时, 所到之处, 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

 车, 即使在深更半夜、 空寂无声的街头, 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 看着红绿灯过马路。

 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 , 嗤之以鼻。

 但实际上, 这体现了 德国人的文明素质,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 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净美丽, 他们相信, 在不争吵不拥挤的环境里, 不凭体力、 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 就可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

 所以, 德国人的生活有秩序也是很有名的。

 讲规矩是一种基本的觉悟。

 两千多年前, 我国春秋时代齐国首辅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讲了 一句话:

 “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 , 意思是只要保证满足人生存需要的衣食之物, 就可以稳定由尊卑有序的礼仪伦理所维持的社会秩序。

 这句话可以说是我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宝典, 是历代圣君贤相治国平天下的指针。

 历史上盛传的尧舜之治、 太平盛世, 古人向往的小康社会、 大同世界, 说穿了都是指的这种百姓有吃有穿, 国家府库充盈, 社会安定的理想社会。

 但是事实怎么样呢? 是不是真的“衣食足” 、 “仓廪实” 就必然会让人有“知荣辱” 、 “知礼节” 的觉悟呢?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缺乏有效的规矩约束, 在“衣食足” 的情况下, 人未必会自然而然地有“知荣辱” 的觉悟, “仓廪实” 也未必一定会让人都有“知礼节” 的素养。

 人满足了生存之的需要, 还应该有“规矩” 的教化, 才有可能让人产生“知荣辱” 和“知礼节” 的境界和觉悟。

 因为, 规矩对于人的“荣辱” 价值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和矫正作用, 只有在规矩约束和道德教化的共同作用之下, 人们提升“知耻明辱” 的觉悟才真正可靠。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德国人身上得到印证。

 正是在众多规矩的约束与严格的守规矩训练下, 德国人“以守规矩为荣, 以坏规矩为耻” 的观念根深蒂固。

 据说, 德国老人们最喜欢向别人炫耀的就是, 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 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可见, 在他们的心目中, 讲规矩是一个人道德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

 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规矩的产生和存续, 标示着与其相关的特定人群都必须共同遵守,任何人都不得例外。

 借用我国法律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句话来讲, 就是“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

 比如:

 交通规则必须对一切人适用, 红灯要停车, 没有人可以例外, 这就是“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

 能不能做到“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 实际上也很能反映文明程度的高低。

 我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美国做访问时, 曾对美国邮局前的排队现象作过观察。

 他发现, 如果服务窗口不止一个, 并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行队, 而是只排一行队, 前面的人依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去办事, 没有一个人会打破这种默守的规矩。

 他把这一现象视为反映美国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

 在新西兰, 民众的“规矩” 意识也是很强的, 即使身为总理也要为自己哪怕是很小的不规矩行为赔不是。

 1999 年, 在一次为慈善机构募捐的活动中, 当时任“反对党” 领袖的海伦· 克拉克在一幅小小的油画上签下了 自己的大名, 想让这幅普通的油画增值。

 后来, 经过她在背面接连题签两次的油画最后以 2000 元新币被一阔佬买去。

 有人开玩笑说, 克拉克当时的名字就值 1000 元。

 不过, 克拉克本人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签名费” , 这些钱当天就被慈善机构悉数拿去。

 但没想到的是, 3 年后当了总理、 而且民众支持率一直很高的克拉克, 却要为此事严肃认真地向公众道歉。

 为什么呢? 关键原因是“签名权” 。

 在新西兰这个规矩严格的国家里, 油画象书籍一样,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只有作者本人有权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大名, 否则就是侵权、 欺骗, 是不诚实的行为, 哪怕是善意的都不允许。

 因此, 这件事情在她当政后被人翻出来, 她只好面对各个媒体的“挑刺” , 郑重向民众道歉, 否则就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

 因为, 在新西兰人的意识里, 在规矩面前身为总理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三)

 讲规矩重在行动

 应该承认, 与西方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 我们在讲规矩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差距在哪里呢? 我看主要不是缺少规矩, 也不是规矩不好, 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对待规矩的态度上。

 换而言之, 我们有很多人并没有把规矩当回事。

 因此, 要想真正缩短这种差距, 关键要让我们每个人都把规矩放在心上, 切实树立守规矩的意识, 让守规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惯, 化作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

 增强守规矩的意识。

 有人曾把欧洲人与中国人比较后得出结论:

 “欧洲人太死板, 中国人太变通。

 ” 有一个笑话, 说的是中国一留学生在国外找了一个女朋友, 一天在和女朋友过马路的时候闯了红灯, 女朋友说, 你连红灯都敢闯, 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 然后就跟他分手了 。

 后来这位留学生回国了 , 在国内又找了一位女朋友, 还是过马路遇到了红灯, 他记得上次的教训停了 下来, 老老实实地等, 但女友不高兴了, 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 还能干什么事? 结果国内的这位女友也和他分了 手。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 但是却反映了一个现实:

 中国人的规矩意识是何等淡薄。

 在规矩意识方面, 我们的确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太大。

 当然, 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我们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传统, 所以“规矩是管老百姓” 的思想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老百姓看官府的人不守规矩,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 老百姓也就更有理由不守规矩了。

 管人者乱来, 被管者也就来乱的。

 其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守规矩。

 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环境的熏陶影响下, 尽管我们有“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的至理名言, 但真实情况却是“只有规矩, 没有方圆” 。

 所以, 我们很多人常常视规矩如儿戏, 满脑子的特权思想, 满脑子的我行我素, 把规矩丢到九天云外。

 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样才够“体面” , 才显“本事” , 才有“荣耀” 。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确立规矩意识,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