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前列腺患者术后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对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监测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及活动的不同时间对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为前列腺术后卧床期病人选择有效活动方法,以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方法:32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主动活动组16例和被动活动组16例,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监测手术前后、活动中与活动后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卧床较术前静卧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5),主动和被动活动后静卧状态下与术后5 h静卧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被动活动2 min时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活动前均明显增加(P<0.05)。主动活动5 min时较4 min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且在活动中心率加快,而被动活动自2-5 min各时点血流速度无变化,心率、血压亦无明显影响。结论: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能使BPH术后卧床期间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快,被动活动对心率、血压以及手术创面活动性出血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前列腺手术;下肢主动和被动活动;股静脉血流速度;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033-02

前列腺切除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最有效的手术方法,由于前列腺术后应用止痛泵和持续膀胱冲洗须卧床,且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会增加老年患者的心脏负担,致使这些患者术后长期卧床而不能早期下床活动,肢体活动受限致局部血流淤滞极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我们采用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的方法观察其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以便科学指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择期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3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8例,年龄61-78岁,平均75.1岁。手术时间为40 min-2 h,均为硬膜外麻醉,并保留硬膜外导管,应用止痛泵止痛。术前患有冠心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5例,高血压病3例,所有病人均无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及肾病综合征。术前1周按常规停用活血化瘀及抗凝药物。

将32例前列腺增生术后病人,按住院编号,随机分为主动活动组16例,被动活动组16例,术后6 h主动活动组让患者双腿自然放松,并抬高双腿呈30°-45°角,然后做足背屈90°运动,频率24次/min,每次5 min。被动活动组抬高下肢并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每次按摩5 min。两组在年龄、病程、手术方式、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观察指标

1.2.1 股静脉血流速度,应用彩色超声仪,测量患者左侧股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于术前静卧,术后5 h静卧状态下及术后5 h后主动、被动活动1,2,3,4,5 min时左侧股静脉血流速度。

1.2.2 观察心率、血压以及膀胱冲洗后引流液的颜色变化。

2 结果

本组术前静卧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为主动组(22.51±6.1) cm/s,被动组(22.72±6.5) cm/s。术后5 h静卧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为主动组(15.18±3.2) cm/s,被动组(14.78±4.1) cm/s,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在术后明显减慢。术后活动状态下(以活动3 min时)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分别为主动组(30.81±6.3) cm/s, 被动组 (31.33±6.5) cm/s,与术后静卧状态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后静卧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为主动组(17.13±4.3) cm/s,被动组(18.98±3.97) cm/s。与术后5 h静卧状态下股静脉血流速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下肢活动,主动活动组在1-5 min各时点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24.77,31.11,30.67,30.79, 26.29 cm/s;被动活动组为29.38,30.71,31.12,29.61,29.52 cm/s。从结果可以看出,各组下肢活动2 min时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活动前明显增加(P<0.05),主动活动组在2-4 min各时间点股静脉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活动5 min较4 min时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被动活动组在4、5 min时的股静脉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抬高并按摩下肢时患者的心率、血压,肉眼观察患者膀胱引流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主动活动组各时点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9±13.1)/min,与活动前平均心率为(71±7.5)/mi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及肉眼观察膀胱引流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BPH的发病率逐年上升,60岁老年男性患病率为50%,80岁则高达88%。并不是所有前列腺增生者都有症状,需要治疗,它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初药物治疗是前列腺增生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最终免不了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治疗主要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据Brenner(1989年)报道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致死性肺栓塞占5%,肺栓塞主要为血栓栓塞引起,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占80%-90%),其次为盆腔静脉和前列腺静脉丛,而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公认的看法是三种因素综合致病,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可见研究前列腺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预防前列腺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前列腺增生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大多数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及长期卧床等可造成高血凝状态和血流淤滞,如果在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更易促使静脉血栓形成。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的发病机制及易发因素是: 前列腺增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与血管壁局部损伤、血流缓慢、血容量相对不足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2],其发生率占22%~51%[3]。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易发生致命性脑、肺栓塞,因此,为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寻求其发病机制及易发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降低并发症。本研究发现老年前列腺术后静卧时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 主要原因有:①前列腺增生多为 60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常为肥胖体型且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因此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高;②前列腺增生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③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体位不当致双腘窝处大静脉受压而局部血流淤滞者;④术后应激反应;⑤术后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在静脉窦并形成涡流;⑥术中、术后失血导致血液黏度增高;⑦前列腺增生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经尿道电切,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术后应常规应用止血药物,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具有上述易发因素易进一步加重血流缓慢,进而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易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缺氧,可直接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停搏、心室颤动而死亡。

据统计有2/3的病人在前列腺增生术后卧床期间适当抬高下肢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因为下肢活动可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原理是依靠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舒缩将淤滞在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液泵出,促进血液向心流动[1]。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在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2 min时,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均明显加快;主动活动组在2-4 min、被动活动组在2-5 min各时点股静脉血流速度无显著性差异,对心率、血压无影响,也不引起手术创面的活动出血,但在主动活动组,活动5 min时血流速度反而较活动4 min时减慢,可能与老年患者在术后活动时间稍长即感到疲劳,活动量减弱而影响效果有关,因此,术后让病人主动活动时间过长则使患者感到疲劳并有可能增加心脏负荷;被动活动组患者在4、5 min时点股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且心率、血压亦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抬高患者下肢并按摩能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预防血栓形成,且不增加心脏负荷,有利于病人康复,因此,我们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病人,最好采用被动活动,同时服用扩血管降压药物,使血压降至正常,并纠正心率失常和心脏供血不足。

注意事项:①要有专人手术、专人彩超检查。②围手术期要处理得当,如长期静脉滥用药物,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特别是长期应用己烯雌酚,消除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③手术尽可能少分离前列腺前间隙及周围组织,避免前列腺静脉丛损伤,若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患者,在电切时不要电切过深,如果电切过深,易切穿前列腺外科包膜;若电凝过频,局部高温容易损伤前列腺静膜丛。④术中确切止血,术后不用全身止血药物,这样可以避免临床结果出现较大误差。⑤术前、术中、术后不要让患者下肢着凉,以免下肢受凉引起静脉血管收缩,影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⑥术前积极治疗有关疾病,注意控制血压,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⑦并发下肢静脉炎者须控制感染,改善症状后再手术。⑧术中体位需妥当,截石位双下肢固定不要过紧,电切时时间控制在1 h之内,双侧帼窝处垫一软而厚的棉布垫,以免静脉受压。

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前列腺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研究,一方面为前列腺术后并发下肢靜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还可以诊断前列腺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可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简捷、实用的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总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主动活动时间不宜持久,抬高下肢并按摩这一被动活动可使应用时间延长,但持续多长时间为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9-364.

[2]毛焕元,杨心田.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汪钟,郑植全.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40-348.

(收稿日期:2007-02-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