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偏瘫后,当心血栓乱窜

悲剧:血栓从头堵到肺

一天清晨,熟睡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只见邻居小王两眼泪汪汪地站在门口,执意请我马上去看看她正在医院抢救的奶奶。老人今年81岁,小王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祖孙俩的感情非常深。前几天就听小王说起,老人因为中风偏瘫住院了,不过好像恢复得还不错,小王现在这样子,莫非是出什么大问题?凭着多年行医经验,一种不详的预感渐渐涌上心头……

“大姐,快帮我去医院看看吧,医生说奶奶得了肺栓塞,快不行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医生弄错了?我奶奶患的是脑梗死,怎么现在连肺也梗了呀?”

“等看了病人再说吧!”我关上门,和小王一起赶到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已经陷入了昏迷、奄奄一息,瘫痪侧的下肢明显肿胀、变粗。主治医生提供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螺旋CT及血液化验结果均支持了肺栓塞的诊断,我的预感也得到了证实。

最后,老人没有再醒过来,死亡诊断是: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小王疑惑地问:“奶奶怎么一下子从头堵到肺了呢?”

……

肺里的血栓从哪里来

权威资料表明,脑卒中病人,特别是有肢体瘫痪的病人,有30%~60%的人会发生静脉血栓。这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使该肢体血流缓慢、淤滞,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等物质在缺血受损的血管内膜上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管腔后,会造成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出现炎性反应。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周径增粗,伴有疼痛。

至此病变并未结束,因为新形成的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在血流变快时,其很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部分或全部脱落,并随血液流回到心脏,再经心脏泵入肺动脉。由于肺动脉血管管腔是逐渐变细的,当血管腔细到血栓不能通过时,就发生了栓塞。肺栓塞使肺循环阻力加大,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烦躁不安、晕厥、濒死感,严重者可猝死。

简而言之,肺里的血栓主要来自下肢的深静脉,该血栓如同一辆肇事汽车,在向前的逃逸过程中(经血循环到心脏,再由心脏到肺循环)又堵塞了前面的交通要道(肺动脉),使交通瘫痪。

从源头上阻断肺栓塞

由于70%~90%的肺栓塞栓子来自下肢静脉,因此有效地对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就能成功地阻断肺栓塞的源头。预防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药物预防,如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华法令口服等。药物预防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变化,防止出血。近年来,由于在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二是非药物预防,包括使用加压弹力袜、完全充气长筒靴间歇压迫和早期肢体运动等。肢体运动既可有效地预防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可对其运动功能障碍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肢体运动最好有治疗师的指导,通过被动和主动地伸、屈、收、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使患者的下肢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对卒中偏瘫恢复期的病人,更要鼓励其多活动,生活尽量自理,千万不要照顾过度。

慧眼识别“肇事”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如患肢比健肢周径长1厘米即有诊断意义。不过,约有半数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这时候,可疑病人应做超声多普勒检查,其简便无创,准确率在90%左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多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脑卒中病人多为高龄,常合并意识、语言、智能障碍而缺乏确切的主诉;有的病人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有的病人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末梢感觉减弱或消失;还有的病人因为瘫痪肢体远端有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轻度下肢肿胀,易被忽视,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增加鉴别诊断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家属及医生的细致观察,尽早发现异常。

你属于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肺栓塞年发病人数为63万,有5万~20万人死于肺栓塞,死亡率占住院病人的15%,居全部死因的第三位,漏诊率高达67%。肺栓塞以前曾被认为是我国的少见病,以至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该病的识别与诊断。然而目前根据初步统计,我国肺栓塞绝非少数,而且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肺栓塞的这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的特点已受到医务界的广泛重视。

除脑卒中外,凡有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静脉血管壁受损等病变的人均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例如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后中心静脉插管、妊娠后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口服避孕药、长期卧床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活动受限(如长途乘飞机或乘车)等。其他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还有:肾病综合征、血小板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肥胖、遗传变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