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思路

摘 要:为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应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多举实例,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互动式及启发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重视课后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流行病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58-02

Reformation abou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pidemiology

Zhou Yanna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99,China)

Abstract:We should consider several aspect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pidemiology,which include possessing some medical knowledge and statistical knowledge,citing more cases,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paying attention to post lesson practices,and using case-teaching,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s,etc.All these measures are used to improve learning interest,train the skill to deal with problems,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promote learning while teaching.

Key words:Epidemiology;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ffect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思想萌发于2 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形成不过100余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流行病学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疫苗、控烟、饮水加氟、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其主要有3个基本任务: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的目标[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逐渐由2~3级预防转向1级预防,即从疾病的病因入手,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必备工具和技能,学好流行病学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对改进工作质量、推动医疗实践及医院管理起到巨大的作用。

1 流行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笔者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未重视流行病学的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少、缺乏学习主动性、对知识整体理解不够;二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因对卫生统计学和基础的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导致流行病学的学习较为吃力;三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流行病学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不够了解,对流行病学不够重视。这些因素均影响了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

2 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建议

2.1 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和SPSS软件等基础知识 流行病学的定义从最初研究传染病到后来研究疾病,再到现今的研究疾病与人群中的健康状况,它所研究的内容都是与人有关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属医学范畴。因此,只有当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流行病学中的案例及其采用这种研究的原理。例如,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同时考虑年龄作为混杂因素,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其机制是在粥样硬化基础上板块破裂,使血小板聚集阻塞血管所致,而粥样硬化又与高龄、高脂饮食、吸烟、饮酒有关;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是雌二醇和孕激素,其主要作用是避免意外怀孕,而服用避孕药又与年龄有关,大多为40岁以下的女性,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女性服用避孕药的比例不同,导致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关联强度不同,若不进行年龄区分,就无法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这些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因此,学习流行病学前,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使其能更加容易理解书中例子。而如何判断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有关联及关联的大小和方向,离不开统计学和SPSS软件的知识,原因在于具备这些知识可以使同学更好的理解资料的类型、判断关联所用的方法及使用SPSS软件如何判断其具有关联,对统计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SPSS软件的应用更加熟悉。

2.2 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实例教学 流行病学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必备技能,但是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认为它只是一些原理、概念,学习过程枯燥无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2],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流行病学整本书讲述了流行病学的发展史、概念、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等,若只是枯燥的讲述,学生可能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引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流行病学可以应用到我们身边,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思想上予以重视,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际效果。如在绪论中可以引用2003年的SARS事件和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等案例,从而生动形象的告诉学生流行病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更容易理解流行病学的概念和任务,即从疾病的描述到病因的推断再到提出预防控制策略;又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引用发生在身边的食物中毒和工厂化学物质泄漏引发的哮喘病人增加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及处理过程。总之,在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无味,可适当增加实例的引用,让学生意识到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

2.3 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流行病学的改版加速,目前我校使用的是詹思延主编的第7版《流行病学》,该教材很适合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反映内容偏难,为了让2个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流行病学知识并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应做到抓重点,精编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时数分别为72/54,其中理论学时为48/36,实验学时为24/20,我们安排的教学内容为绪论、疾病的分布、描述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筛检、偏倚及控制、病因及因果推断、预防策略、传染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子流行病学,且教学大纲中有详细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因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偏难,在多出的学时里,授课内容重点在于对研究方法的复习,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了解医学领域内更新的新理论、新方法,作为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2.4 多样化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图文生动的形象展现在课堂上,且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趣味性增加,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消化知识。另外,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任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通过网络传给学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将联系方式留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E-mail和电话与教师沟通、探讨问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授课方式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授课方式并不适合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更应该具有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案例式教学是目前公认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功方法之一[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尤其在重点章节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筛检、传染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引用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掌握类似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增加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在课前教师针对所要讲解的章节和案例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了解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可以邀请疾控中心的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讲述爆发调查的实施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5 加强课后实践 流行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讲述描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若不经过实践很难掌握其研究方法,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我们增加了课后实践,让学生任选一种研究方法撰写一份研究计划(主题不限),格式参照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撰写此项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等,任课教师批阅后指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更熟练的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法,同时为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思延,李立明.流行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6.

[2]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3]张训保,吴秀娟,孙桂香,等.统合案例教学、专业设计探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5-5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