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观察和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肺栓塞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2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肺栓塞患者通过注射低分子肝素起到溶栓目的、起到满意治疗效果。结论:肺栓塞患者经过精密的治疗方案以及精心护理,大大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肺栓塞; 低分子肝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38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收治128例肺栓塞患者男69例,女59例年龄19岁-83岁(平均56.7)岁。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活多史,每支0.4ml 4250Iuaxa为一次性单剂量预灌装注射器)。1例泌尿系统岀血,8例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瘀斑。

1.2方法:①核对患者;评估出血倾向及心理状况。②确定注射部位:腹部脐上下5cm左右10cm(除外脐周1cm)范围,每次按顺序轮流间隔注射,2次注射点间隔2cm以上,左右交替,避开有损伤、硬结和瘢痕的部位。③注射体位;仰卧屈膝位。④排气;使用低分子肝素预灌装针剂,注射时不需排气,针筒内0.1cm的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⑤进针;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距离提起腹壁,笔式垂直进针,药液缓慢推注45s,停留5s回抽活塞后,快速拔针,以3个手指按压针眼5分钟为宜,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避免揉搓。

2护理

2.1常规按压法:注射后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放开皱褶,以3个手指按压针眼5分钟为宜,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避免揉搓。防治皮下出血发生。

2.2密切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12h后严密观察注射局部皮下瘀斑面积的大小。(1)常见的为皮肤瘀斑,触之软,无明显疼痛,皮肤出现明显瘀斑、青紫时我科采取用马玲薯湿敷。(方法:将马玲薯切成薄片直接湿敷在皮肤上,待马铃薯片的水分完全蒸发后再重新更换新的一片。每天2次)当血肿<2cm时,血肿区可有压痛,硬结、肿胀高出皮肤,病人可感觉疼痛,遵医嘱予局部用药时进行湿敷,并要观察疗效,这种情况比较少见。(2)瘀斑及血肿范围监测:每班严格测量瘀斑或血肿范围,正确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并严格交接班。

2.3用药后观察:用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护士在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后均应详细检查患者的局部出血情况及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牙龈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如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等,应警惕有出血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等,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人2倍左右,不仅能产生抗凝作用,且不引起明显出血。[1]

2.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栓塞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宣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和护理效果,所以我们加强健康教育宣教,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及知晓率大大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知识认识及自我监控内容。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时应认真详细向患者讲解此药的作用、目的、注意事项、怎样进行自我监控、做好记录。如有瘀斑出现,告知患者瘀斑出现的原因以及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瘀斑会自然消退,需要一定的时间。禁止在注射24小时内热敷等。

3讨论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抗栓药物,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中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腹壁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 导致患者疼痛不适, 影响药物的吸收[2]。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选择腹部皮下注射和垂直皮褶进针注射方法,采用合适的压迫时间和压迫力度,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注射前能避免排气,大大地减少皮下出血。用药前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及不良反应,注射时与护士很好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栓塞病人过程中,护士应选择最佳途径和方法、护理常规、以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创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

[2]陈燕.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