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诊断书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该院检查的5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所得容积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后分别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成像进行分析。 结果 52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经CTA检查后,其中48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约占92.30%。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管腔狭窄、阻塞、分支减少及血管腔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肺梗死灶形成、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等。 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栓塞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b)-0197-02

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临床上病情隐匿、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极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因此难以做出临床诊断[2]。随着肺动脉造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CT肺动脉造影检查检出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提高,2014年2月—2015年2月把来该院检查胸痛样病变D-二聚体(D-dimer, D-D)检测阳性者42例利用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进行诊断。对其诊断效果进行追踪观察,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现报告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该院检查的4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其中男患者22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为49岁,女患者20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为(50±2.6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D-二聚体(D-dimer, D-D)检测、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下肢水肿以及胸痛等;其中8例有高血压病史,7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9例有糖尿病史。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美国GE 公司Discovery CT750 HD 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tube,Low dose chest 120kvp Auto mA低剂量解决方案等先进技术。

1.2.2 对比检查 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等,将40 mL药液经肘静脉以3.5~4.0 mL/s的速度注射,注药后延迟18~25 s开始扫描,扫描时间约4~5 s,从膈肌扫描至肺尖。扫描条件为: 探测器 64×0.75 mm,层厚 5 mm,床速 15 mm/圈,0.5 s/圈,螺距 1. 25,120 kV、40 mA,矩阵 512 × 512。将扫描后处理数据传输至同步工作站,根据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成像,并采用多种不同的窗宽、窗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血栓的部位、形态、范围及肺实质、胸膜的异常改变。

2 结果

52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经CTA检查后,其中48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约占92.30%。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完全梗阻;动脉腔内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常表现为肺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轨道征或漂浮征;血栓钙化。结果显示:肺动脉栓塞共计85处,肺动脉主干栓塞2支,左肺动脉栓塞2支,段肺动脉栓塞60支,右肺动脉栓塞1支,叶肺动脉栓塞20支;其中中心性33处、附壁性13处、偏心性30处、完全阻塞9处。病变侵犯右肺动脉50(58.8%)支,侵犯左肺动脉35(41.2%)支。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为肺梗死灶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右心室内栓子、支气管动脉扩张等病变。该组38例中,显示胸腔积液16例,显示肺动脉高压9例,显示肺梗死11例。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3-5]。肺动脉栓塞CT征象主要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6]。该文研究中42例患者的直接征象表现主要为肺动脉腔内显示为充盈缺损;肺动脉完全阻塞,表现为漂浮征象、截断征象、轨道征象等,血管壁呈现出不同程度加厚,附壁血栓主要呈现为肺动脉管壁不同程度加厚;血栓发生钙化。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中心性,该研究中共发生33处;②偏心性,该研究中共发生30处;③附壁性,该研究中共发生13处;④完全阻塞性,该研究中共发生9处。发现螺旋CT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检出率很高,经图像后处理可对患者的血管内栓塞情况进行全方位观察,包括其形态、大小、梗塞位置等。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肺血管栓塞的多少、肺血管堵塞发生速度决定着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一般轻者无任何症状,仅累及2~3个肺段;重者发生休克或猝死,累及15~16个肺段。绝大数APE患者发病原因多为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慢性心肺疾病、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CTA图像后处理是诊断的重要保障,该研究中采用多种后处理方式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成像观察,52例患者图像显示的清晰率高达92.30%,完全符合临床诊断需求。大量资料研究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螺旋CT检查与传统造影比较,螺旋CT对肺段动脉及以上动脉的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6-7]。而该研究表明螺旋CT检查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检出极为敏感,这与张杰[8]研究结果一致,肺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胸痛样病变,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多平面重建技术主要通过螺旋CT对横断面的原始数据进行多方位、多平面以及多角度的后处理;扫描层越薄、横断面扫描的原始数据就会越多,在全身各大系统的组织器官形态学扫描中均适用,特别是动静脉血管、纵膈、肺门、颈部以及颅底等的病变。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以肺动脉的走向为基础对栓子进行直接观察,弥补了横轴面上图像的不足。最大密度投影成像可真实呈现出组织密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强化血管的走向、异常变化、形态及钙化情况进行显示,但存在结构重叠的情况。容积重建技术是CTA主要的后处理技术,能够对大面积的复杂性血管的走向、病变以及完整形态进行准确、清楚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直观的从多角度显示肺动脉分支中栓子的情况。三种后处理技术的使用提高肺栓塞的确诊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和转归。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应尽早结合病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敏.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及复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9):948-949.

[2] 刘连荣.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3):441-443.

[3] 程祝忠.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12):1875-1878.

[4] 向飞鹤.CT与MRI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9-100,142.

[5] 刘君明.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79-80.

[6] 黄云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7):46-48.

[7] 李彬.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展展望[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7):60-63.

[8] 张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73-74.

(收稿日期: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