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推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人的城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人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体系尚未完善、“唯技能、唯就业”倾向明显、主动服务社区和社会的意愿还不强烈、促进人的城镇化的经验和实践缺乏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应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激励机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与历史使命;树立职业教育培养新市民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 职业教育 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刘亚西(1992- ),男,河南平顶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陈明昆(1963- ),男,河南固始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顾心怡(1993- ),女,江苏苏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1-0018-05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其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类型,在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大军,为进城农民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培训,為教育大众化发展和公平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加快,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城市公民,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对于公民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企业对合格劳动力的新需求,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职业教育在人的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到90年代中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再到21世纪初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直至目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几十年间,在我国政府一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职业教育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效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在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也为农民向市民转化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圆了大批农村青年的进城梦,进而成为新一代的城镇居民和产业劳动大军。近几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我国专科层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上都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人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就业,各类培训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培训机构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形成了灵活开放的培训网络。《2015年全国教育视野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725.84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4561.53万人。众多职业教育机构在为我国行业企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同时,也为这些新增的城市劳动力在城市安身立命提供了一技之长,吸引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推动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职业教育通过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在促进劳动就业和人口合理流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新市民

正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顺利就业是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的我国流动人口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并且半数以上流动人口有今后在现居住地长期居留的意愿。而顺利就业的前提是至少拥有一项谋生安居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在通过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新市民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对于初次就业的群体来说,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初始职业化所需的专项技能,拓宽其职业选择的空间,弥补其由于相关教育缺失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对于下岗待就业和转岗就业的人员来说,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高新技术培训,拓宽就业领域,使其顺利实现再就业,帮助其完成人力资本的累积甚至梯次跳跃。除此之外,伴随着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其在城市文明学习、城市文化熏陶、城市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提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类型之一,本就以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种形式承担着传递主流文化、传播先进文明的历史重任,对于提高转移人口的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无疑对新市民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不但为农民向市民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也彰显了社会公平与进步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促进普通农民向城镇市民身份转换的“助推器”,拓宽了其身份转变的通道。大量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是社会弱势群体,如《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就提出,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这些学生往往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考“失利者”,在经过中职教育这一“熔炉”的再造后,成为拥有专项职业技能的人员,并纷纷加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队伍中,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成为未来城镇市民的“种子成员”。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促使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覆盖与分配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合理地惠及社会大众,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占有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以及一些非学术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型的教育分流,不仅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受益于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了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彰显了社会公平与进步。

二、在助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尽管我国人口城镇化比例增长迅猛,但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仅达到了56.1%,其中户籍城镇化率仅有39.9%,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仍较为滞后。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已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但农业劳动力比重仍偏高,这意味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至城镇发展。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人的城镇化发展已然进入一个关键期。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理应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但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教育部等六大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工业化、城镇化等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这表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在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并试图将职业教育纳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区域发展协调、质量保障体系、服务社区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就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实践主体(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教师等)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具体的指导,对于如何规范职业教育服务社区的教育实践,如何有效帮助转移人口学习城市文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比较茫然,这些都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挑战。

(二)职业教育观念上“唯技能、唯就業”倾向明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人的城镇化,不仅要求转移人口在城镇有能力“留得住”,更重要的是“过得好”。所谓“过得好”,主要体现在转移人口既能充分适应市民角色的转换,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城市文明,在其日常生活状态、行为举止、精神面貌等方面与现代化城镇发展接轨。例如,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建立和谐的公共人际关系,友善待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因此,这对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沿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我国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长期以来存在“一技在手,天下我有”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充斥着“唯技能、唯就业”的功利主义色彩。例如,许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在招生办学过程中仍只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强调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就业;有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完成政府要求的培养数量指标,甚至开展一些“快餐式”教育培训,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看作为“职业”、为“技能”而举办的教育。显然,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城市文明的学习,窄化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功能。

(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意愿还不强烈

人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组织机构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纳入社会的分工协作,积极投身其中。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转移人口以及主动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重要工作。但是,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5%以上;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32.9%,未满20岁的年轻农民工较2014年提高了0.2%,约有1027万人;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数量虽逐年递增,但所占比例仍相对偏低,仅占不足35%。数据表明,我国针对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模和力度都不够,虽然各地职业教育院校与培训机构都有开展专门面向进城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但相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讲,仍是捉襟见肘的。与此同时,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仍停留在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善职业人才衔接体系、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社区、建立职业院校与社区联动机制等方面关注较少。

(四)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城镇化的经验和实践缺乏

纵览数百年来全球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文明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体制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实践道路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也就难以简单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必然要“摸着石头过河”,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积累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改造整顿、调整发展、劫难恢复、规范发展和持续发展等不同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方面也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这就导致一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尽管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愿意主动承担这一历史重任,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显得举步维艰。

三、职业教育助推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物”的城镇化是手段,“人”的城镇化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这个进程中,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不仅属于教育体系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是决定城镇化、市民化发展水平,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国家民生工程。职业教育在加强转移人口培训过程中,既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相关方的参与。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快制定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目标下,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行业企业和城镇社区组织要形成合力,出台具体的工作任务和举措。例如,在教育培训的专业分类、生源引进、办学经费、监督评价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职业教育培养新市民的质量保障体系等,使得相关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具体实践中能够有法可依、有路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