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微课教学设计新探

一、“互联网+”视域下的微课及其意义

作为互联网“微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伴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互联网+”教育将面临创新2.0下的改革命题,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也同样在“互联网+”的视阈下催生了新的意义,既要紧紧嵌入“互联网+”的技术演进路线,又要嵌入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微课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先锋作用。

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的特征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连通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病理学基础上既有病理解剖学的内容,其特征倾向于形态学,形象性和直观性较强,又有病理生理学内容,特征又倾向于机制学,抽象性较强,因而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该课程更宜采用微课等契合需要形象直观、引发兴趣等特征的有效教学方式。

三、基于“发热过程”微课的高职护理学专业病理学课程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

为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发热过程”这一知识点,尝试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专业二年级《人体病理基础》课程中,基于“发热过程”的讲授型微课,即以总长为8分钟的三维动画为主要教学手段,贯穿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直观展现发热的病理过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并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其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1.激活旧知引导入门。主要通过展示包括甜馨和奥莉发烧图片,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并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即每个人都有发热的经历,但是你知道发热时,我们的机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正常的体温如何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发烧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发热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冷?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引导进入发热机理的学习。

2.示证新知教会理解。第一,在正常体温调节内容上,通过问题引领,展示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的动画以及展示体温偏离体温调定点时机体的反馈调节过程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第二,在体温升高与发热、过热的关系内容上,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发烧是怎么回事?”问题引发热的分期的关系,帮助学生说出发热与过热的区别;第三,在发热的发生机制内容上,通过提出“发热是怎么发生的?”的问题引领,引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究,并通过从发热激活物到最终引起机体发热的全过程动画,完整地展现,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第四,在发热的分期内容上,通过提出“为什么发热时我们反而会觉得冷?”的问题引领、发热三个阶段体内的病理过程与临床表现对应展示动画、以表格形式总结归纳,以帮助学生说出发热的分期,并运用病理知识解释发热的临床现象。

3.融会贯通考察应用。从夯实基础,明理辨析,拓展思考、学以致用三个难度层级进行课堂测试和知识反馈,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进阶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二)微课教学实施评价

相比以往传统的发热过程讲授,通过让学生观看讲授型的微课视频自学,并完成“列出发热的三期名称”“辨析‘为什么发热时有人觉得冷,而有人却大汗淋漓?’”“对于不同发热阶段的病人应该怎样提供护理?”等学习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照发现,基于微课的教学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发热的病理过程,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同时,微课教学因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无法进行传统课堂的即时互动,因此要深度融合“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借助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将学生纳入微信群、qq群等即时学习平台,即时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解决,此外还可以借助云平台存储微课教学资源和互动过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设计,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李静.在课程教学中培养高职护理职业能力的探索:以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课程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3(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