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安徽工业抗风险能力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地区工业形势呈现出自身路径发展下的不同特点。本文以安徽工业2008年以来的独特走势为起点,通过大量的数据比对和图示分析,深入揭示了一个资源型工业省份在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对未来地区工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则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较清晰地演绎出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产业结构; 产业水平; 资源型工业
  中图分类号:F427.54 文献标志码:A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受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压力,地区工业形势也呈现出自身路径发展下的不同特点。如安徽,在此期间的工业走势可谓“一反常态”,这其中的偶然机遇和必然结果值得探讨。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升级,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 安徽工业独特走势的偶然性因素分析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安徽的工业发展一直滞后于全国平均速度。而进入2008年,这种情况得以改变。从图1可见,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安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一直运行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无疑,安徽相对较好的工业形势得到了某些偶然因素的支撑,这些偶然因素概括如图2所示。
  1. 较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避免了危机初起时的冲击风暴
  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同时,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国际贸易。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地区的工业经济形势空前严峻(如今年一季度,以出口为导向的东莞GDP出现负增长)。
  根据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测算,2008年安徽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15.7%,远低于全国的57.9%,较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使安徽在很大程度避免了金融危机对地区工业的冲击;另外,从对安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回归分析看,三者每增长1% ,生产总值将依次增长0.6364%、0.3628%、0. 0068%,三者比值近似于63∶36∶1,进出口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也是安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重要原因。
  2. 工业品市场传导过程使安徽以资源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得以缓冲
  安徽工业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如钢铁,煤电、煤化、有色金属等占较大比例。由于这些产品在工业生产链条中处于上游,对最终产品消费市场的反应存在传导过程滞后,因此首先,这个滞后表现在危机初期,国内供货厂商对于已经签署的外贸合同依然积极备货,资源性产品因正常的市场供给依然能够处在繁荣期;其次,在这个滞后期里,由于市场对资源品惯性的渴求与囤积,使资源品价格“回光返照”般的处于高位,为资源品生产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再次,沿海企业的倒闭风潮,为中西部低成本产品带来的市场空间和机遇,使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转机。这些因素使安徽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尽管在下半年地区的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但是全年的形势依然让人乐观。
  
  3. 产业结构调整使安徽能够避免资源品价格大幅度下滑的沉重打击
  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10月以后,资源品价格的大幅跳水导致安徽资源型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业绩纷纷下滑。在重工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时,安徽的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支撑力。
  (1)进入“十一五”以后,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通过产业链延伸,及鼓励和扶持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纺织及其加工等行业发展,摆脱了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如省会合肥,产品范围已经覆盖统计口径中37个大行业类别中的34类)。这些措施为轻工产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由图3可见,2008年下半年,当资源型产品价格下滑拖累重工业走低时,轻工业增长在安徽多年历史上首次出现持续高于重工业增长的局面.进入2009年,轻重工业的增长差距呈扩大态势。由此可见,安徽工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较快发展水平,上半年主要靠PPI上涨及重工业增长拉动;其后则主要依赖于轻工业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这是安徽作为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省份在面临不确定性冲击时的一个独特优势。而同为中部资源型工业省份的山西和河南,因为对资源性行业(如煤炭及其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的依赖程度较大,2008下半年在PPI价格暴跌的冲击下,工业降幅较大(见图4)。
   (2)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使高技术产品比重日趋增加,提高了安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8年,全省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382家,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占23.4%,10亿元以上企业占3.8%。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技术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已由2004年的928.2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212.3亿元(见图5所示)。在自主创新上,截至2007年底奇瑞公司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2012件,其中发明专利393项,获得授权专利1027项。2008年,奇瑞公司申请专利数量增长到1211件;江淮汽车申请专利达到128件;全省823家工矿企业申请专利4943项。其它创新成果如,铜陵有色集团建成铜陵电子信息材料国家产业基地、马钢集团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火车轮轮箍生产线、第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美亚光电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数字化和智能化系列色选机等等。
  4 . 国家和地方政府刺激内需、扶持工业企业的经济政策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对安徽工业的影响可谓黑云压城,企业普遍面临较大困难,工业开始走向衰退。就在严冬逼近时,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缓解了危机;同时,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跟进政策,为企业解困和保工业增长提供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使安徽省大多数企业能够平稳度过危机的最困难时期。
  
   (1)拉动内需政策推动了地区投资增长。2008年11月,中央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大大缓解了安徽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在建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在政策的推动下,安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2009年1-3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9%,拉动GDP增长11.6%。在投资乘数作用下,行业指标均有所回升。到2009年1-2月,安徽水泥、玻璃、变压器产量分别增长37%、85%和58%,专用设备及通用设备增加值增长83%和27%。
  (2)家电下乡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使安徽的家电产业受益匪浅。相对于沿海家电生产基地,安徽的家电业优势,一是因家电企业的集聚发展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个产品成本下降,再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相对低价,凸显了安徽家电生产的成本优势;二是家电产品升级换代速度较慢,而较低档次产品所保持的低价格也正好适应了农村市场的需求。家电下乡政策,不仅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家电企业的“去库存化”问题,而且提振了家电产业的信心。2009年前两个月,安徽家电业产量增长达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