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克文:漯河打造中国食品名城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工农互动 特色产业创建特色品牌
  基于漯河优越的农业基础,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建立起的工业基础,漯河市制定了“坚持工农互动发展,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食品名城”将成为漯河越来越耀眼的城市名片。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谈到,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为漯河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特色产业,提升漯河产业整体实力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漯河将立足市情,充分发挥食品加工特色产业优势和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益,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为中部农产区发展工业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靳克文进一步谈到,建设食品名城,漯河具有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近年来,漯河市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优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走以工促农、以农互动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通过实施“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和“重点工业500亿上台阶工程”,形成了漯河市的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尤其是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澳的利集团等一大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5家,超20亿元的企业3家,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4家、全省食品工业五十强企业8家。特别是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居全国食品工业企业榜首。这些规模龙头企业,遍布漯河城乡,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政策扶持品牌企业构建品牌城市
  漯河市政府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市为载体,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促进现代农业特别是种养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漯河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出了28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4家国家级、10家省级、6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
  漯河知名品牌众多,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种、行业标志品牌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9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8种、河南省优质产品25种,名优产品总量居全省前列。双汇集团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称号,全市有5家企业荣获河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漯河已成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集聚基地,漯河市生产的名牌食品,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走进亿万居民的餐桌。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漯河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目前全市优质粮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生猪去年出栏达到453.5万头、农民人均养猪2.3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5倍。现在,漯河市已有70%的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年增收近4000元。漯河食品工业年加工生猪1400万头、占全省的23%,年加工转化粮食300万吨、占全省的11.1%,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漯河因此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
  为了提升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漯河市不断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漯河市现有美国杜邦、日本火腿株式会社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投资漯河。
  漯河市通过举办中原食品节等措施,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漯河经国家批准备案出口的养猪场已达到543家,占全省的83%、占全国的30%,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的92%、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工农业的互动发展,使漯河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
  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年加工生猪1400万头、占全省的23%,年加工转化粮食300万吨、占全省的13%,肉制品产量100万吨、占全省的35.7%。
  漯河市相继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市。
  
  漯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漯河城市启于北魏、盛于明清,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在明朝永乐年间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码头”之称。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古迹还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隋代小商桥,北宋早期石刻造像建筑彼岸寺经幢,被誉为河南省清代牌楼之冠的北舞渡彩牌楼等。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19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
  
  漯河——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
  漯河境内地势平坦,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京广、漯宝(丰)、漯阜(阳)3条铁路和京珠、漯周、漯平高速公路及107国道、5条省道贯穿全境,成为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全市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5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路旁都有树”。漯河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成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稳步快行整合优势夯实品牌根基
  靳克文表示,漯河市今后将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漯河食品名城建设。
  一是结合实施“重点工业超千亿计划”,支持现有重点食品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经营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力争双汇集团早日成为世界同行业前三强、国际领先的肉类加工基地。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应,努力引进一批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漯河市投资发展,使漯河成为食品行业名企名牌的集聚基地。
  三是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精心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是争取在漯河建立国家级食品研究机构,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并利用漯河市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的有利条件,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同时坚持办好“中原食品节”,创造条件办成“中国食品节”,不断扩大漯河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要把漯河市建成全国有影响的肉类食品生产基地、中部饮料业加工制造基地、中原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和全省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到那时,漯河必将成为产业规模大、企业实力强、市场覆盖广、名牌产品多、综合效益高、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漯河——经济发展快、效益较好的城市
  “八五”时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30个城市之一,“九五”、“十五”时期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002年,漯河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中居第71位。2004年在全省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中居第4位。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377亿元,比2005年(下同)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15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增长22.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22.9%,实现利润61.8亿元、增长42.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3.5%、居全省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分别增长13%和13.5%。
  
  漯河——改革创新、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
  漯河国有企业改革较早完成转机建制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5%,其他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漯河,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泰森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吴羽、韩国九鑫牧业、韩国乐天、香港华懋、台湾旺旺和康师傅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南京雨润、上海小帅才、北京奇能、辽宁希瑞、湖北宜化、河北中旺、福建亲亲、金大地盐化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都在漯河有较大的投资项目,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漯河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正在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漯河市以改革开放的成效,成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