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研究*——以城市管理学课程为例

宋 青

(新疆开放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全面推进思政建设,各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2]。

作为新型高校,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有400余万人,且因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办学宗旨,开放教育吸引着较大比例的在职学习者。面对成人学习者,开放大学不仅要解决“学历补偿”问题,更要充分运用这个大平台,在提升学习者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开放教育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路径进行有效探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专科毕业生。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则意义深远,至关重要。

《城市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研究城市管理理论与方法、城市化、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主体、城市管理结构等内容的应用类学科。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可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入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由于不同领域、学科、行业、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所涉及的思维、理念、技术、社会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可以是符号、历史、文化、建筑、知识、英雄人物、社会贡献、公共议题、人生价值等多种形式。

(一)“课程思政”的总目标

课程思政是通过深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同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方法、过程、技能、价值观等加以融合,扭转过去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的现象,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近年来,新疆开放大学思政课程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对思政课程体系的探索完成了从“5+2+N”到“7+4+N”的转变[4],即7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开设的课程,4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开设的课程以及N门新疆开放大学开设、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以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例,2021年秋季学期思政理论课(必修)占该专业开设课程总量的23%,专业课程数量占比41%,公共基础课和综合实践课占该专业开设课程总量的36%,专业课教学依然是“主战场”和“主渠道”,在课程思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重要作用,就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调和专业课程知识性和课程思政实践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政教育的工具化与人的主体性同向而行[5]。

(二)《城市管理学》的思政教学目标

城市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是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明晰城市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管理的风格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具有一般性的管理价值观念。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目标是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追求,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增进对古代中国优秀管理之道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实现自我价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紧密联结。总之,课程教学不仅要实现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客观真实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还要能够有效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初衷、价值和意义,为成为合格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路径上的差异:思政课程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具有知识化、工具化、理想化等特征,主要以单向灌输式为主要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更加偏向传递固定的知识和道理,容易忽视学习者真实的工作生活体验,难以彰显思政教育的价值,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程思政教育则属于隐性教育,更需要用常识思维、经验思维和情感体验,把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就要摒弃生硬和突兀,寻找恰当的思政元素融入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城市管理学课程为例,改变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路向,可以将中国具体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最新案例、英雄榜样等融入教学内容,像糖溶于水,无色无形、无处不在地将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达到育人目的。

根据专业课程包含的不同知识点及教学方案,可从以下途径融入思政元素(表1)。

表1 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

一是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的特点和特色,二是符合思政教育规律,三是融入效果要润物细无声,四是寻找合适的案例或载体,五是方式方法恰当。依据此原则归纳整理,本课程蕴含以下代表性思政元素(表2)。

表2 城市管理学课程所蕴含的代表性思政元素

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城市环境,循环经济思维区域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预防为主,依法规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成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道德经》引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通过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比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为例,体现城市有突发事件时,从国家到城市到人民的表现,以及在这次事件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
体现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民族团结和人民的伟大。章节 知识点 思政元素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7]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不仅要用在面授课堂教学中,课前引导和课后实践对课程思政的延展也至关重要。以城市管理学课程为例,运用问题学习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一)发挥好课前问题探究的作用

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有工作经历或生活经验较丰富的成年人。城市管理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特点,寻找适合进行思政教育的知识点,提前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结合工作生活经验,收集资料、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比如“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城市管理与国外有什么区别”。通过学习和探究,横向对比国内国际城市管理,中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并以疫情为契机,总结经验和教训,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城市管理学的课程思政目标,还可提出其它问题,诸如“如何理解城市管理的主体构成、如何理解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如何看待新疆城市发展的战略制定”等。

(二)发挥好小组等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作用

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能充分拓宽课程思政场域空间。一是在面授辅导或直播课时,学生通过小组汇报、辩论的形式,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收集到的信息途径,及观点、依据,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地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或者纠正。二是针对特定问题对学生进行定向书目的推荐,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能灵活地将实际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比如主动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城市管理学课程中的问题。

(三)发挥好课后实践指导的作用

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课后综合实践的育人作用,提升网络平台信息资源的教育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8]。《城市管理学》是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度较高的应用类课程,需特别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教学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价值导向的引领。比如,学习者可能对城市管理服务存在不满情绪,对城市人才吸引政策引发的“抢人大战”等问题进行思考,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改变现状的策略。大数据网络信息时代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最大背景。教师要深入了解、尊重、利用网络信息特质,才能随时关注相关学科发展动向。比如可以借助媒体平台,推荐MOOC资源、时事新闻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除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外,还需注意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开展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探索成效评估的办法等。

第一,培养更高质量的课程责任教师,即培养一批拥有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使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一是要着力提升课程责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是不断加强课程责任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三是逐步提高课程责任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能力。

第二,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一是结合学校特点开展课程思政;
二是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
三是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和具体学情开展课程思政。

第三,逐步探索课程思政成效评估的办法。真正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帮助教师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的路径。

猜你喜欢 管理学思政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4期)2022-04-13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自行车的发明小猕猴智力画刊(2013年1期)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