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垂直专业化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内容摘要: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本文利用1995-2014年的数据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分工对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有限。这可能是因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垂直分工使中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品和技术转让的控制较严。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依靠鼓励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措施,加快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仅靠垂直分工拉动出口的传统贸易模式并不足以使中国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产业链

引言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压力日渐增加。因此,探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一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对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现有文献对垂直专业化与技术进步的讨论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二是通过实证检验判断垂直专业化分工能否显著促进技术进步的发生,以及需要哪些条件。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如何促进一国技术进步的。郭炳南等人(2011)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并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对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徐婧、吴彬(2015)指出,垂直专业化促进了要素流动,改善了要素配置情况,并通过规模经济、模仿创新机制和技术扩散效应助力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

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学界分歧较大。张小蒂等(2006)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均有正向影响,而张杰(2007)则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显著。介于二者之间,林琳(2006)指出,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垂直型产业贸易,其发展对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我们认为垂直专业化至少可以通过中间品贸易以四种传导机制影响一国技术进步。

第一,垂直专业化的比较优势效应。从微观层面来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垂直分工通过寻求低成本的外部资源将部分非核心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外包),实现成本节约,以便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提高专业性,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宏观层面来看,一国通过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外包,更有利于发挥并增强本国的比较优势。

第二,垂直专业化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国际垂直分工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产业集群便于信息的交流与扩散,降低了厂商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产业链的空间聚集极大刺激了基础设施需求,并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成本,使得有大量产业聚集的地方更容易获得财政资金的倾斜和基础设施供应。

第三,垂直专业化的“干中学”效应。跨国公司在把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都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赴发展中国家的工厂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工人的知识共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干中学”效应。

第四,垂直专业化的后发优势效应。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与生产环节,有机会接触到先进技术,并通过模仿逐步消化吸收。隨着生产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技术的适用性开始下降。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随着试错次数的增加,新技术将逐渐出现,从而完成了“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历程。

综上所述,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从理论上讲,通过以垂直专业化的方式融入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凭借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干中学”效应和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赶超的。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定量考察垂直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垂直专业化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指数来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示出垂直专业化指数(VSS)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程度,对每个指标取对数,建立模型:

1.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采用索洛残差法(Solow,1957),设总量函数为C-D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规模报酬不变(α+β=1 )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指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之比的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效率同时提高)的假设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Yt为实际产出, Kt为资本存量, Lt为劳动投入,α 和 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产出份额。

实际产出数据使用本文计算的200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统计部门未公布资本存量数据,本文使用永续盘存法,推算出每年的资本存量,并统一为2000年不变价;劳动投入使用就业人员数衡量。

2.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指数(VSS)。本文借鉴Hummels(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出口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及其变化情况,具体计算公式为:

假设经济中(比如K国)有n个部门(或行业),i代表i行业,VSS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代表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即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Xk代表K国的出口总额。结合投入产出表,可以把上述公式改写成矩阵形式:

μ=(1,1,…1), AM代表中间产品系数矩阵,用以反映对进口中间产品依存程度的系数矩阵。XV代表n维的出口向量矩阵。

具体计算中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时,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UN comtrade)数据库, 中间产品系数矩阵来自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由于可获得的投入产出表存在时间间隔,借鉴刘磊(2014)的研究,本文采用已知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未知年份进行替代。

3.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指数(FIV)。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时,外资投资的企业与我国出口商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有很大的关联(汪建新,2013)。此指标用以检验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指数和垂直船业化指数共同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其中 GTWt是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数额, GDPt是每年的GDP数额。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利用对以上各指标1995-2014年的数据,进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指数的回归分析,经计算常数项检验并不显著,并且为了消除自相关性,加入了残差的一阶滞后项,经调整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从实证结果来看,所有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VSS和TFP的t值较显著,且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均在0.90以上。

由以上结果显示,中国出口贸易垂直专业化(VSS)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效应在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0.07),即中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提高1%,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07%,提升效应并不是非常大。TFP值和VSS值的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际竞争力的减弱。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作用的,但幅度不大,至少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升效果比较有限。

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指数(FIV)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效应在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为正(0.069),即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程度提高1%,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069%,提升的效应同样也不大。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数额的绝对值趋势是上升的,但是相对值是下降的,从2012年至2014年的FIV值不足1%,反映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观望态度。这也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有些慢,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水平对中国TFP值的贡献不大,说明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有待增高。根据林冰和李宏(2013)研究证明,不同性质的行业在参与垂直分工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工业中,那些资本密集度高、出口外向度高、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大。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占比较大,这样导致了垂直专业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不大。

政策建议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竞争将从产业领域扩展到产品内部工序层次,从最终产品之间的竞争向要素生产之间的竞争过渡。一国只有掌握国际生产价值链的高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基于本文研究,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延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提升国內加工贸易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能力,增加对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设计、制造环节的补贴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对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中的国产中间投入品给予退税、减税待遇,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第二,强化外资引进与本地经济的深层关系。提高外资的引进质量,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外资的引进力度,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流向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本土多开展研发活动。对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高的活动给予更多的优惠,多鼓励外资企业采购本地的中间投入品,把配套企业建立在当地,促使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建立深层次经济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郭炳南.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经济增长[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徐婧,吴彬.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机制与策略[J].理论学刊,2015(4)

3.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4.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封锁”障碍与突破[J].财贸研究,2007(6)

5.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6.Hummels, D. , J. Ishii, and K.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

7.刘磊,张猛.贸易成本、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产业集聚——基于中美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4)

8.汪建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之谜”——一个垂直专业化解释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3(7)

9.林冰,李宏.垂直专业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