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鼻在气管切开危重病人高压氧治疗时的应用

[摘要] 目的:在多人空气加压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对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治疗效果和舱内氧浓度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0例气管切开患者舱内治疗时使用人工鼻连接Y型管和面罩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患者同舱治疗为一组;无气管切开患者面罩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同舱治疗为二组。两组分别记录舱内氧浓度和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使用人工鼻治疗的患者治愈率90%,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舱内氧浓度最高值:一组为22.1%,二组为21.9%,均低于国标规定界限23%。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两组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分析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较少。并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关键词] 人工鼻;气管切开;高压氧

[中图分类号]R6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167-02

气管切开的患者一般都是伴有严重意识障碍的危重患者,在进行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时由于口、鼻及气管切开处均有通气和排气的能力,采用单用面罩或单用导管吸氧既不能有效保障吸氧的量,又因向舱内排出的混合气体致使舱内氧浓度增高,给治疗和安全带来很多不便和困难,影响疗效。我科对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的吸氧方法进行多次改进,目前采用人工鼻(artificial noses)加Y型双管面罩一级供氧同时应用,在提高治疗效果,稳定舱内氧浓度,并不增加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方面取得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例,为2006年8月~2007年7月我科治疗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72岁。其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1例,心肺复苏后1例,脑血管意外4例,严重颅脑外伤4例。初次进舱治疗时均为昏迷并已行气切,GCS评分3~5分。舱内治疗时均使用人工鼻连接Y型管与面罩一级供氧。

1.2 方法

1.2.1 人工鼻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 s.r.l生产的Tracheolife Ⅱ型人工鼻,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第3661210号。

1.2.2 高压氧治疗方案采用青岛平度高压氧舱设备厂的DYC2800/12型多人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22 MPa,吸氧30 min×2次,中间休息5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次数不等,一般为2~4个疗程。

1.2.3 高压氧吸氧方式1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空气加压舱内治疗时采用如下吸氧方式: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一级吸氧的“Y”型管一端连接,舱内排氧。注意连接时动作轻柔,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检查人工鼻与气管外套连接和与Y型管连接的密封。Y型管另一端连接面罩[常州市武进华兴医疗器械厂苏常药管(准)字2004第1560008号]置于口鼻处一级供氧吸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面罩,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停止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使用人工鼻与Y型管吸氧治疗时与清醒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

1.3 分组

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使用人工鼻与Y型管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一组。无气管切开患者面罩一级供氧+清醒常规面罩二级供氧同舱治疗分为二组。两组分别记录舱内氧浓度和压缩空气使用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1]

①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神经系统体征消失,动作协调自如,能独自行走,生活自理;②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部分恢复,肢体仍欠灵活,肌力提高到Ⅱ级以上;③有效:瘫痪好转,神经系统体征减轻,步行较困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提高不到Ⅱ级;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随机选取两组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两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10例,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多40次,一般采用治疗20次后GCS评分>13分后,休息1周拔管,再治疗20次。除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其余无1例因并发症中断治疗的,在气管切开期间进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见表1。

治疗患者的GCS评分除1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其余患者均由治疗前的3~5分升为治疗后的>12分,提示意识及生活能力明显改善。

随机选取两组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舱内氧浓度监测的变化:一组与二组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国标规定界限23%,统计学处理t=1.83,P>0.05,差异无显著性;χ2=2.86,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两组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结果分析也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局部采用气管切开的患者往往是伴有严重意识障碍的危重患者,由于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甚至缺失,自行排痰障碍,常采用气管切开来辅助呼吸。因与外界直接形成呼吸通道,由此而影响上呼吸道保护功能,外源菌易顺此通道直接进入肺部造成呼吸道严重感染。这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是尽早行高压氧治疗。而高压氧独特的治疗机制和功能,其具有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的无可替代性早已被实践证明;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应审慎地排除禁忌证后,根据疾病过程、病理机制,存在严重缺血缺氧与否来选择高压氧治疗,尤其应不失时机地用好高压氧[2]。由于临床医生对高压氧认知程度的差异,危重患者在气管切开封管后才来申请高压氧治疗的不少。而高压氧治疗效应的前提是呼吸道的通畅。气切患者在行高压氧治疗时由于口、鼻及气管切开处多处呈通漏气状态,传统的给氧方法既不能达到有效吸氧,同时明显影响舱内氧浓度,致操作时需加大换气来控制氧浓度的稳定。我们对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连接Y型管吸氧的方法。人工鼻的作用是通过保留患者呼出气体的热度和湿度,加热加湿呼吸回路中吸入的气体,由此明显改善气体对气切患者呼吸道的刺激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由于其特殊连接方式减少向舱内排氧,有效保证吸氧量,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由于氧舱内氧浓度始终低于国标规定界限23%,使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还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73.

[2]周树荣.高压氧救治危急重症患者1334例回顾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3,10(2):91-93.

(收稿日期:2007-08-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