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次失败后的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1 1930年,屠呦呦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2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大学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3 1955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4 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5 “我们调查了两千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六百四十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又从两百种中草药中,得到三百八十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6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一百九十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7 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8 继而,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验证青蒿素的效果,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9 之后,屠呦呦所在的课题组又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将青蒿素在二十一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这种药对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的好。

10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11 此后,她继续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她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12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八十一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

13 在获奖后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了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14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5 屠呦呦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她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在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的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