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以上特点,也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国际贸易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 键 词: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相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声誉和学校声誉,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国际贸易活动,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错综复杂;中间环节(交易双方、商检、运输、保险、银行、海关、税务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等)多,环环紧扣,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金融风险、运输风险等都比较大,稍有不慎,容易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凡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应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和技能。

在我国,按照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逻辑顺序和结构,传统地把“贸易术语”、“合同条款”、“交易磋商与合同履行”、“贸易方式”四大内容从相关专业知识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价格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强化其专业技能传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课程之一。有些学校从实践需要出发,进一步将运输、保险、价格、商检、报关、谈判、外贸制单等内容细化,分科开设,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要求学生必修或选修,使“应用型”得以进一步加强。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应达到以下目的: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基本技能。学会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涉外性。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交易活动,买卖双方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贸易双方各自不同的贸易惯例、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情况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合同(Contract)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的审核、提单(Bill of Lading )、汇票(Draft)、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等出口单据的制作都必须直接用英文来表达。二是实践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国际货物买卖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如怎样与客户建立联系;怎样报价、还价;怎样签订和履行进出口合同;怎样办理运输、报关、报验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处理,以及包括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函电和各类单据的制单。所有这些都表现为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三是综合性。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知识面广。从纵向角度看,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国际贸易理论、财务管理、外贸英语、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世界经济、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横向角度看,其又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域,涵盖国际贸易地理、商品学、税务、市场营销等不同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也在外贸领域被普遍应用。从而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以上特点,也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国际贸易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技能,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差是社会对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较为普遍的评价。由于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学,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对国际贸易业务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知识,但业务中简单的WORD文档和EXCEL的应用都不会,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的效果,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是很难马上适应工作需要的。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为迫切。 (2)孤立地学习相关课程,学生不能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按教学规律办事,孤立而没有逻辑联系地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等课程,学生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由于学生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中,很难自如的用英文草拟函电、发盘与还盘信函;或不能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L/C)基本条款,不熟悉信用证(L/C)的基本表示方法,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L/C)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

(3)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知识的精髓,学习效率相对较高。缺点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有的学校或因为条件不具备,或因为从经济上考虑太多,还没有用上多媒体教学,粉笔和黑板仍然是老师们的主要教学工具。同时国际贸易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贸易热点问题多,案例、实例分析也多。

2.《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来讲,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教材编写没有突出技能培训这一主题。一些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业务理论介绍多,实务训练内容少;抽象笼统的概述多,具体的例证说明解释少。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二是知识陈旧老化 ,跟不上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教材的内容必须紧贴国际贸易实践。现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也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教材,虽然强调了知识性,但不能充分反映这些变化。

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注重教材内容体系的更新与完善。为克服以往国际贸易实务教材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应不断更新与完善教材的内容体系,使教材更能符合教学的要求,体现科学的应用性特点,编写教材时可在教材的每一章设置技能实训,技能实训的内容包括合同条款的撰写、单据的填制和使用、案例分析以及其他技能训练。通过运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对实务问题加以说明和解释,把不易理解、难以把握的内容简明扼要地阐释清楚,避免对实务问题的空洞、抽象、繁杂的陈述,以便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获得新的知识。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基本技能是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在获取国际贸易新知识这一点上,一般来说,相关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而计算机网络能够弥补教材的不足。目前国内外介绍国际贸易活动知识的网站很多,内容新、涵盖广、跟进快。高校网站有优秀教案、政府网站有贸易政策和贸易环境等信息、行业和企业网站有工作动态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获得国际贸易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国外高校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走访网站,了解国际贸易动态、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编制课程学习指南。为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自测,提高学习效率,还可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指南。指南应包含各章节的学习提要,重点、难点分析,题解指导;同时,还应附有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课后练习之用。教材和学习指南共同构成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体系,将为学生有效地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要求任课老师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进程、参考书目及网站访问、讨论题、作业题等内容在教案中体现出来,运用到课堂上。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部分内容采用中英文结合法教学。任何教学模式在强调实践及实用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实际能力,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决定了学习的难点在于用英语来解决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可分阶段地进行双语教学。本课程可分成三个阶段,不断地增加外语使用比例。如第一阶段,合同条款的介绍,可用英语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初次接触双语教学,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英语渗透不宜过多。所以在第一阶段的讲解以中文为主,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且鼓励学生勤翻阅专业外文词典,不断积累和整理出有关词义的信息。书面合同具体条款的表达应一步到位,用英文表示,适当予以中文解释,帮助理解。第二阶段合同的磋商和订立,建议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最好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用中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第三阶段合同的履行,本阶段主要涉及到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英文应完全渗透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讲解中,坚持用英文在黑板上板书,用英文归纳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作课堂笔记。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强制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二是要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进行案例教学主要应掌握案例教学的科学方法。首先,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再次,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因人、因课程性质而异,主要有指导自学法、讲解分析法和课堂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应有所侧重。换言之,就是针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可表述为: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讲解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课堂、课后练习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明确教学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全新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涛生、吴建功. 国际贸易实务新教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

[2] 黎孝先. 国际贸易实务[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1.

[3] 祝 卫. 出口贸易操作教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