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析缬沙坦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缬沙坦,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且均达到理想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疗效极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事件;缬沙坦;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00-02

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涉及人体运送血压的组织和气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临床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因心脏和血管病变所致的疾病,其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较高,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致命杀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据现在流行病统计资料显示[2],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传统治疗药物多采用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效果尚不理想,缬沙坦作为AT1拮抗剂,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疗效较为显著。本研究笔者为进一步探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选取我院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0例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2.86±2.28岁,高血压38例、缺血性心脏病24例、充血性心衰18例;治疗组80例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42~88岁,平均年龄61.88±2.68岁,高血压40例、缺血性心脏病25例、充血性心衰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80例患者仅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mg/次,1次/d,治疗7d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调整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心血管病情治疗效果,随访6月~1年,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且均达到理想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药动力学研究资料显示[3],口服缬沙坦能快速吸收,一般在2h后可达到血药峰值浓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23%,血浆浓度的下降方式以双指数为主,在体内分布半衰期约为1h,消除相平均半衰期约为8h,重复给药后动力学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连续用药也不会出现药物在体内蓄积现象。缬沙坦和血清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4~97%,稳定分布容积约17L,血浆清除率较低,一般为2h左右。缬沙坦为一种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能对AngII介导的生理效应产生阻断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相关的血管紧张素I受体(AT1)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同时还能扩张血管,有效改善患者肾血流灌注量,促进水、钠排泄,降低血容量,改善血压控制情况[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缬沙坦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且均达到理想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心绞痛等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χ2=6.3405,P=0.0118)。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疗效极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福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123-124.

[2]丁妍.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55.

[3]龙世琼.缬沙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85-87.

[4]黄红霞.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8):4180-418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