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预防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待遇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校 职业怠倦 预防

医学院校是我国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医疗系统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专业人员,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做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力衔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深入、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体育教师主观上的不情愿、不作为,高校体育面临师资短缺、流失、工作消极和老龄化、沉闷、低效率的严峻挑战。

一、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的变化对教育体系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期望,随着大众体育意识的明显增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关心体育事业、热爱体育的人越来越多,健康第一已成为共识。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求体育教师们“一专多能”,社会群体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然而社会支持系统的不给力和福利系统的不完善使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热情大打折扣。

近年来,医学院校教师的待遇已经提升很多,但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呈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层级越高,体育教师的发展机会越小。在医学院校以医学为主的专业和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师从事的专业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状态,学科发展难以有较大的突破,缺乏社会认同感,体育教师获得学校有限资源的机会较少。有学者研究调查表明:76%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其他同龄学科教师稍低,84%的体育教师认为不被学校重视,6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组织待遇不公平,52%的体育教师认为工作对自己已失去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工作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在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发生差异时,会很容易引起他们的矛盾心理,使教师群体产生反抗的职业情绪,从而导致教师产生平淡感与拒绝感。

2.职业因素

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授课的方式及现在学校课程在权力方面的分配现状,促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被束缚在统一的内容、体制、大纲及评价中,缺少体育教师自由发挥的机会和场所。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国家在不断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入力度,但因扩招,仍难以完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动场馆少,学生人均比例低,体育教师们的工作量和负荷随之增大。而体育教师在承受不同职业不公的同时,还在承受学校内部的各种不公,自然而然缺乏认可。而来自科研的压力提倡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高校体育教师既要了解体育发展的走向,掌握新的理论与技战术,完成大量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又要潜心科研,为考核和职称评定而努力,这无疑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因为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能与运动技能的下降,所受的损伤和困扰越来越明显。大量研究表明,在情感衰竭维度方面,教师体验到工作过量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怠倦有很高的相关度。

3.自我因素

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教师个人的经验、认知、控制风格、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相关。外控型的人会容易比内控型的人产生职业倦怠,体育职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高校体育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适应学校对职称、学历、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容易产生无助感,很容易使自己的体力和心理能量在长期不经意的奉献过程中消耗过多,工作热情很容易慢慢减退,从而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二、预防与建议

针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普遍性、低自我成就感较严重的现象,除了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之外,还要积极预防职业倦怠。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识到体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尊重体育工作者的地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氛围,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体育教师必要的倾斜性策略,以此调动体育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公平公正,让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力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应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此外,自身的调适是预防职业倦怠的要本要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信念,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和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韩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30(11):165-167.

[2]王福德.上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