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有这样一组数据: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4.心理障碍问题

(1)抑郁症,是高中生心理障碍问题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 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郁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有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2)对人恐怖症也是高中生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 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

(3)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高中生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 性困惑的由来是高中生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 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对手淫、遗精、月经、性幻想的错误认识、消极认识和评价,偷看色情影视,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高中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相应的对策以及措施

(一)学生自身方面。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引导学生不妨尝试以下策略:对自己和外部环境条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来排谴心理的郁闷,有一个阳光心态,正确面对外来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压力。

(二)老师、班主任、学校方面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2.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能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3.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们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要得到家长

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作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因此,我们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三)家庭方面。

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外,家庭的关怀和支持也显得十分重要. 父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长碰到儿女有心理问题时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不要一棍打死,留心儿女的心理活动变化. 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端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和睦的家庭氛围.

3.亲子对话. 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 通过访校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

5. 尊重孩子.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尽力了即可.

(四)社会方面。

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家庭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延伸有关,但只要我们老师多留心、多了解、多给心理问题学生一点关注和重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进行教育,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针对问题的动因,多指导一些解决的方法,唤起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与保健意识,使每一名学生在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