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探讨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的病原菌及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水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革兰阴性杆菌52例,占74.3%,大肠埃希菌32例,占45.7%,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比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性较差。 结论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要尽早进行腹水培养,结合临床症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 肝硬化;腹膜炎;腹水;病原菌;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R65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95-02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自发性病原菌行腹膜炎(spontaneous baeterialpe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程长,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腹膜炎[1],SBP可进一步加重肝损害、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本院70例SBP患者腹水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龄35~76岁,平均(48.5±4.4)岁;肝炎性肝硬化42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4例。

1.2 方法

无菌抽取腹水10 mL,注入血培养瓶增菌液中,培养瓶放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等待血培养仪报警提示,取出阳性血培养瓶进行涂片革兰染色,转血平皿及麦凯平皿。应用VITEK-32及API条鉴定分离到的病原菌是革兰染色阳性或是阴性,药敏试验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阴性标本培养1周后仍无细菌生长可报告阴性。对腹水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

1.3入选标准

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张力增高、压痛、反跳痛,腹水量迅速增加,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腹水中多型核中性粒细胞技术>0.25×109/L,排除继发感染、结核性腹水及癌性腹水[2]。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0例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具体见表1。

在本组资料中,革兰阴性杆菌52例,占74.3%,革兰阳性菌18例,占25.7%,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2.2 70例标本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具体见表2。

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比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性较差。 3 讨论

细菌性腹膜炎是终末期肝病严重并发症,分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为腹水、腹痛、白细胞升高等,肝硬化患者一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病情会立即加重,且预后较差,SBP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肠道菌群紊乱[3],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易位及患者免疫力降低有关,大量文献表明SBP病原菌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4],最常见的为革兰阴性菌,腹膜具有较高的氧电位,厌氧菌少见,有资料报道为2%~5%,在本组资料中,无厌氧菌生长,此外患者腹腔内大量腹水直接导致细菌稀释及广谱抗生素应用,腹水培养阳性率不高。患者一旦发生SBP要进行保肝、支持治疗,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5],在本组资料中革兰阴性菌占74.3%,占绝大多数,治疗SBP经验型用药可以选用第三代头孢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次药敏试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均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有高度敏感性。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关病原菌的菌谱已经发生改变[6],细菌菌株的耐药性也发生改变,因此在治疗SBP时要及时进行腹水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科学、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延缓病原菌产生的耐药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要尽早进行腹水培养,结合临床症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李全清,谭华炳,李儒贵,等.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6):414-417.

[2] 阎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11-12.

[3] 李智,周全胜,樊和斌,等.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89-290.

[4] 杨大明,孟宪镛.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6):345-348.

[5] 陈洁,范丽娟,金巧菲,等.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培养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9):494.

[6] 占国清,谭华炳,李儒贵,等.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6):414-417.

(收稿日期:2012-10-29 本文编辑: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