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它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发病临床较高的并发症,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地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脑卒中后DVT发生率高达25.9%~33%,其中50%~60%的DVT患者由于治疗不当等造成死亡[1]。因此,针对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健康[2]。现将脑卒中后DVT形成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预防护理等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DVT病因及危险因素

19世纪中期,VIRCHUOW理论指出深静脉血栓是由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三个因素形成的,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仍给予公认。脑卒中患者不仅有上述因素,同时这种疾病发病率还与患者自身等因素关系密切,具体如下。

1.1肢体瘫痪和静脉血流滞缓 患者一旦瘫痪,其肢体的活动量减少,肌肉泵对下肢血液失去挤压作用,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4]。同时,脑卒中患者应激状态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导致全身血管收缩,也是静脉血流滞缓形成的重要原因[5]。

1.2脱水治疗、患者进食受限与血液高凝状态 脑卒中后为降低颅内压,大量使用脱水剂,限制液体入量,昏迷或咽麻痹患者液体入量减少,导致血容量不足也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6]。

1.3刺激性药物输入、穿刺和静脉壁损伤 静脉输液时,常对脑卒中患者的瘫痪侧肢体进行静脉穿刺,这样对血管易造成损伤;长期注射对静脉血管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如高渗液甘露醇等),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易形成血栓[7]。

1.4其他危险因素 高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大多脑卒中患者都为高龄,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血管壁的伸缩性变弱,血管腔变窄,血液变得粘稠,血流量缓慢,易形成DVT[8]。

2预防护理措施

DVT可以通过药物、肢体活动及机械性进行预防[9]。由于脑卒中患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中要谨慎采用药物预防,特别是严重的脑卒中患者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所以,要以肢体训练活动及机械性预防为主,药物预防为辅。详细预防措施如下。

2.1医护人员加强对预防脑卒中后形成DVT的意识,脑卒中合并DVT患者中只有2%的人员有明显的并发症[10],患者体征常为非特异性,且容易被忽视,致使DVT漏诊和误诊率达50%以上。因此,对医患人员可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指南提高对DVT的预防。

2.2加强健康教育和对高危患者的评估观察

2.2.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DVT预防知识的宣传 对患者和家属宣传DVT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食低脂、纤维素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用脱水剂时掌握好用量,注意电解质平衡,及时补足血容量。若出现排尿不畅,尽早导尿,避免压迫下肢静脉影响血液回流。

2.2.2对高危患者及时的评估观察 对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卧床不起、肢体偏瘫、高龄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患者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师,以便及早诊断治疗。

2.3进行肢体早期康复训练 肢体早期康复训练作为既经济又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其疗效具有药物无法替代性,它既有助于肌力的恢复,又能使急性脑卒中后DVT的发生率降低[11]。所以,脑卒中患者可以选在神经系统体征停止进展的24 h后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12-13]。

2.4 机械预防 机械预防是临床上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之一,其常见的方法主要有:穿弹力袜(梯度压力袜)、佩带弹力绷带、电刺激等。穿弹力袜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梯度压,能够有效的防治血液过于积压在腿部,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下肢循环。间歇充气加压泵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周期性的加压以及减压等作用产生搏动性血流,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14]。电刺激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激活小腿肌肉泵,增强腿弯部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下腔静脉滤器对高危人群或血栓范围大的患者可行植入,滤器的使用能使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的几率由60%~70%下降至0.9%~5%[2]。

2.5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也是临床上预防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有:对足底肌肉或腓肠肌的中等强度的电刺激等,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增加股静脉和踝静脉的血流速度,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变静脉静止状态,降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引起DVT。电刺激装置可放在鞋袜内,用电池充电,使用方便,在休息、行走、运动时均可使用。

2.6保护血管,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要注意保护血管,选择在健侧肢体输液,减少或避免选择下肢和患肢血管穿刺和留置静脉针,减少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不在同一条静脉上进行重复穿刺。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或远端组织及血管的损害。②注射各种强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时,应该在应用前后用等渗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冲管。③避免下肢深静脉置管术。

2.7合理药物预防 给予适当的抗凝药物,纠正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凝状态,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预防DVT都是有益的。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口服药主要有拜阿斯匹林、华法林、双嘧达莫等,注射抗凝药中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低分子量肝素,它的作用与肝素相当,但出血的不良反应小,故无需常规做凝血机制的检测。但有出血的高风险患者如出血性、混合性脑卒中患者慎用抗凝药物,首选机械物理方法预防DVT,一旦出血风险降低,应考虑开始药物预防。

3预防肺栓塞

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而肺栓塞90%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DVT后1~2 w内最不稳定,部分患者没有症状,栓子极易脱落,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的介入术[15]。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有无呕吐及颅内出血,警惕肺栓塞发生。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人、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感,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为DVT的高发人群,致死致残率高。只要护理人员高度重视这些诱因,掌握DVT的发病机理,主动积极采取各种预防及护理措施,便可降低DVT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依.抗血栓压力带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15-17.

[2]李崇娜.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J].内科,2013,8(6):645-647.

[3]林海菊.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2011,4(下旬版):92-93.

[4]占美莲,杨彩霞,徐穆娣.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7):870-872.

[5]魏瑞瑶,李旭明.电针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31-232.

[6]陈彦.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237-4238.

[7]胡秀朝,孙奉辉,胡文立.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9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73-74.

[8]王晓娟,常红,武剑.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3091-3093.

[9]钟莺.脑卒中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探讨[J].吉林医学,201l,32(13):2717-2718.

[10]孙利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人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1428-1429.

[11]徐静娟,王红粉,何英,等.预防术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01-102.

[12]张敬,朱华清,胡迎娣.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l,6(16):20B-204.

[13]任彬.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122-123.

[14]王瑞源,符映丽.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6):150-151.

[15]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8-49.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