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经济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 要: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发展,航运经济在上海的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将在详细介绍上海航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航运经济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航运概况 技术经济特征 数量关系分析
  1、上海航运概况
  (1)港口吞吐量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从2003年的3.16亿吨增长到2013年的7.76亿吨,增幅达到145.5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尤为迅速,其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41%和11.51%。据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在2014年1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76亿吨,同比增长5.5%;集装箱吞吐量为3361.7万TEU,同比增长3.3%,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2)港口生产能力
  截止2012年底,上海海港拥有的各类码头泊位数1183个(生产用泊位612个)。其中公用码头140个,岸线总长27公里;专用码头472个,岸线总长48公里。上海港内河码头泊位数共计1134个, 泊位长度58.097公里,最大设计靠泊能力3000吨级,年货物通过能力14093万吨。
  (3)航运服务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上海市共有国内航运企业263户,其中,沿海航运企业136户,内河航运企业127户;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345户,其中,国内船舶管理企业35户。国际水路运输企业1427户,其中,国际船舶运输企业65户,国际船舶代理公司142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79户,无船承运人1140户。
  2、上海航运技术经济特征
  (1)单位运量大
  目前,上海航运船舶向大吨位船舶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2009年内河货船平均载重吨为560吨/艘、沿海货船平均载重吨2780吨/艘,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56%和40%;2011年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达1007吨,首次突破1000吨。
  (2)运输成本低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区,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每年具有大量的货物需要出口,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承担着该地区大部分的货物出口量,这就需要廉价的运输方式做为支持。而水运在五种主要运输方式中具有最为廉价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上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
  (3)能耗少
  据估计,沿海大型船舶耗油约为35公斤/万吨公里,铁路内燃机车油耗约为44公斤/万吨公里,公路大型卡车油耗约为175公斤/万吨公里。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单位重量耗能量最少的是水运。从上海到杭州约180公里,每千万吨物流,走杭申线耗油约0.8万吨,走铁路需要约1.8万吨,走公路则需要约10.6万吨,能源的节约是相当可观的。这对于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的上海来说,节约能源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4)少占或不占用土地
  据统计,1公里高速公路占地约60亩,1公里复线铁路占地约30亩,而水运除港口和公用的集疏运道路系统外,主要依靠天然水域资源,基本不占用耕地,有利于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且航道整治如疏浚、航道裁弯取直等还可以造地。上海土地资源有限,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航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3、航运经济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
  (1)航运经济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分析
  选取上海生产总值(G)和航运经济关键指标的水运货运周转量(Z)、港口吞吐量(T),根据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利用Excel统计软件得到以下关系矩阵:
  从相关矩阵中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可以看出,上海国民生产总值与航运的重要指标密切相关。通过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根据拟合结果,国民生产总值和航运指标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G=1.2745Z-5226.6;G=3609.4T-6844.9
  可见,每增加1单位货运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可增加1.2745和3609.4个单位的国民生产总值。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航运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先导性产业,对社会的经济贡献不仅体现在自身创造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处的数据得知,截止2012年底,上海海事局登记注册船舶为2270艘(16,876,969总吨),按平均每艘船舶配员6人计算,直接从事船舶运输的就业人数就有约1.4万人;从港口吞吐量来考量,2013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76亿吨,若按照国内一般的水平估计,每增加1万吨的货物吞吐量就可以为港口城市带来27个就业机会,这将为上海解决209.52万人的就业问题。
  (3)促进产业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以港口为核心,打造临港、沿海沿江工业,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尤其是在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产业集聚加快,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和代理企业汇聚上海。目前,上海拥有跻身世界同行十强的中海集团、中远集运等大型航运公司总部;此外,全球前20家班轮公司都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入驻上海。大量航运企业的入驻,有效促进了上海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上海外销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强上海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传旭,柯蓉,董岗.航运中心比较与上海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王泽华.201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发展状况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8期.
  [3]张颖华.港航产业成长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D].上海:部门经济研究所,2010.4.
  [4]尹庆南,陈梓松.航运经济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2010.11.
  [5]朱春临.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如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J].Shanghai Economy,2013.04.
  [6]严作人,杜豫川,张戎编著.运输经济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王營济.试论航运产业集群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作用[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作者简介:张力彪(1989-),男,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航运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是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沪港国际航运研发与交流中心秘书长助理,主要负责沪港两地之间的航运政策研究与交流。陈艳艳(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航运现代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