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诊治措施和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38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分为单纯抗凝治疗组和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发生受到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经过临床治疗,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的抗凝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体重和临床症状。抗凝结合溶栓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急性肺血栓栓塞;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453300河南省封丘县人民医院肺血栓栓塞(PTE)指的是右心或静脉系统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分支造成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的生理特征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和肺循环障碍,肺血栓栓塞是肺栓塞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肺栓塞中发病率最高。近年来,我国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次临床实验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38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为实验对象,男20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为(50±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肺血栓栓塞临床诊断标准:肺动脉造影、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为阳性;有明显的晕厥、胸痛、呼吸加速或呼吸障碍等临床症状;存在诱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因素。将患者分为单纯抗凝治疗组和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组。

1.2方法患者常规行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脉搏和呼吸监测,若患者胸痛严重,需行抗感染、抗休克和镇痛治疗;若患者发生低氧血症,需行吸氧治疗。对于发病时间不足2周的患者,在保证无溶栓禁忌证的基础上,次大面积PE和大面积PE的患者,使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2 h的治疗,治疗12 h后,及时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开始用药后的第1~3天内,将华法林与其重叠服用,连续用药4~5 d,待连续2 d依据国际标准测定比率为2.5时,可停止服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单独服用。对于18例非大面积PE的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指患者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显示肺动脉缺损段数全部消失,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指患者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显示肺动脉缺损面积减少75%以上,或是减少7~9个,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好转,指患者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显示肺动脉缺损面积减少50%以上,或是减少1~6个,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指患者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结果显示肺动脉缺损无任何变化,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恶化,指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单纯抗凝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例,%]

组别例数(例)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有效率单纯抗凝组200683370抗凝联合溶栓组181574172.2P值<0.05<0.05<0.05<0.05<0.05<0.052.2危险因素分析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3例无明显诱因,占7.9%,2例重症感染,占5.3%,3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占7.9%,3例心房颤动,占7.9%,4例肿瘤,占10.5%,6例手术或骨折,占15.8%,7例冠心病,占18.4%,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或下肢静脉曲张,占26.3%。

3讨论

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因而其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约有80%左右的患者,由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被漏诊或误诊。即使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也通常缺乏特异性,所以,该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详细分析患者的PE危险因素,对疑似PE患者实施全面的临床检查,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1]。PE的发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急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手术或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或高龄等。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晕厥、咯血、休克、呼吸障碍和胸痛等。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急性肺栓塞发生7 d内,血栓通常无法自溶,实施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有助于血栓栓子的快速容积。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速度的提高,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的沉积[3]。急性肺栓塞发生2周内,急性肺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子会逐渐溶解,进而促进肺血流的恢复。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与单纯的肝素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PE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加速周围深静脉血栓的溶解,加速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能够疏通栓塞的肺动脉,并加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的分解,同时,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治疗1年后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与单纯的抗凝治疗相比,临床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是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瑞云.35例肺血栓栓塞症回顾性临床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9,27(4 s):145146.

[2]孙凯.中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分析.实用老年医学,2011,25(6):467468.

[3]田陆军.急性肺血栓栓塞症44例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07(2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