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

【摘要】 目的 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00%;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采用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不能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不但会使原有症状加重,产生血栓后遗症,还可能导致肺栓塞,引起患者死亡[1]。我院对近5年来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0例,均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抽剥术治疗。同时排除术前有静脉炎、淋巴管炎、出血倾向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将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为(57.46±11.27)岁;体重55-83kg,平均体重(67.14±15.12)kg;男性84例,女性66例;手术部位为左侧72例、右侧75例、双侧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高血脂7例、高血糖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为(57.11±11.64)岁;体重54-80kg,平均体重(68.03±14.97)kg;男性85例,女性65例;手术部位为左侧70例、右侧76例、双侧4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例、高血脂5例、高血糖4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体重、性别、手术部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全部患者术后均保持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同时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经常与患者沟通,并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和理解能力给予不同深度的回答。针对患者由于疼痛和术后制动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告知患者详细病情,介绍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目的,强调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请以往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分享康复的心得体会。

指导患者多摄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嘱患者戒烟、戒酒。告知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酒中的乙醇等物质均对康复起到不利影响。嘱患者多饮水,可适当饮用茶水等饮料,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2]。

术后保持卧床休息10d左右,抬高患肢。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等。如发现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肢体周径增粗、皮肤苍白、皮温偏低等临床表现,应考虑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嘱患者穿宽松裤子,避免患肢受到挤压。忌按摩患肢,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每日观察并测量患肢周径,如患肢周径持续增加、皮肤颜色加深、皮温升高,提示可能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抗感染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气促、胸闷、胸痛等肺栓塞症状[3]。

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随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当患肢水肿减轻、皮肤颜色、温度等恢复后可进行适度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形成新的血栓。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应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度,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不可操之过急[4]。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00%,死亡原因均为肺栓塞;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防效果和预后比较[例数(%)]

组别(n=150)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死亡率

对照组 9(6.00) 3(2.00)

观察组 4(2.67)* 0(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 论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工作。一旦形成血栓,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临床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流滞缓。此外高龄、肥胖、药物、手术、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心血管疾病等均为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率也逐年递增。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麻醉会降低血管张力效应增强因子表达,引起血管壁损伤,使瘀血加重。结扎大隐静脉的位置较低,使残端形成血栓,并延伸至股静脉。曲张的静脉本身血流缓慢,术中轻微的创伤均易激发浅静脉血栓的形成。加上术后卧床时间过长,术后制动,早期活动量少,小腿肌泵的推动作用丧失,血栓易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发生肺栓塞,引起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5]。本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乐民,魏林,主编.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5.

[2] 史洪涛,伊新会,申东彦,等.大隐静脉曲张56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9):1190-1192.

[3] 麻朋艳,陈彩艳,倪信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5):5528-5529.

[4] 杨冰,赵庆华,赵渝.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策略[J].重庆医学,2008,37(12):1368-1370.

[5] 张柏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