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思想浅谈

摘 要:新时代科技思想不仅是对马列主义的经典科技思想的传承和扩展,同时也是在新时代环境下结合中国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发展状况针对新问题深刻论证的科技理论新成果,对国家人民及科学技术工作者们今后正确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全面创新工作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文章从背景、形成及内容等多个角度深刻讲述了新时代科技思想对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技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渐渐产生,其对人类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加速作用。科技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时代的人类更是生活在科技的天地里,因此我们必须对科技的发展过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农业科技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短缺问题;工业科技显著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类的劳动成本,减轻了人类的体力负荷;医学科技保障了身体健康等等。认真审视人类科技的发展过程,我们真切的意识到科技的魅力,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自然环境,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式,还改变了我们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

针对“新时代科技思想研究”共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抓住新时代科技思想构建的理论之根、实践之基及演变过程。第二个是理解新时代科技思想体系构架、特点及哲学道路。第三个是新时代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命运体的重大意义因此,本研究理论价值较强和现实意义重大。

一、 新时代科技思想理论之源

(一)经典科技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在领导发展共产主要事业的过程中创立并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理论思想,使得经典科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思想指导。

通过长期、全面的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归纳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生产、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历史作用。关于科技,他们的思想极其深刻,其中两个核心内容尤为重要,在这里重点说明一下。马克思创造性的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是因为他看到了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强大生产力。在历史前进的岁月里,科技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具有革命性的强大能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高度一致认为在革命力量中科技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自然辩证法》这本巨著中恩格斯明确过自然科学本身就具备革命的彻底性质;它为了获取生产的权力而战斗。

列宁认为科技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科技可以巩固刚刚诞生的政权,科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推广科技教育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因此他注重加强国民的科技文件素养。对此斯大林也提出相同的看法,要想非常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知识作为支撑,必须掌握科学这把利剑!他更加明白国家要想实现工业、信息、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必须用科技推动文明的齿轮进行转动。

(二)中国实践中的科技思想

从红军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归纳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科技思想并与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科技的本质以及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思想。毛主席认为进行了科学实验的实践可以让人类慢慢的从迷信和妄想中走出来,然后渐渐认清这个世界。科学,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的一种形式,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科学是人类追求社会真理的一种实践。毛主席将科技实践看成一种社会实践,它与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并列。邓小平同志认为科技可以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可以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他非常关心与支持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关爱国家的科技人才。他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要想是国际得到大力的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必须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三)西方科技思想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科学斗士的努力下,科学逐渐摆脱宗教统治。伴随着科学对西方革命的影响,西方社会也丰富了科学的内容,逐渐形成西方科技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哲学和科学,而实验科学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和突破。一大批科学家例如达·芬奇、哥白尼、开普勒等为科学的发展身先士卒,与教会神学进行殊死斗争。在这场充满正义的争斗中,科学勇敢的彻底的批判神学的荒谬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思想取代了荒诞的教条主义思想。弗朗西斯·培根认为揭示自然规律是科学的目标,是科学的价值。他认为改变社会引起社会变革的重大力量可有科学知识提供,因为科学已经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了更好的运用科学来开发自然,不仅需要将科技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推动科技发展,还需要激发人类科技创新的潜能。

自然科学不断的发展壮大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技术发明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给科技带来更大机遇。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相结合,导致工业革命愈演愈烈。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推动了19 世纪的文明发展。同时新兴科学、思想家大量涌现出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阐述了科技思想。伊薩克·牛顿完善了经典力学体系,发明了高等数学的基础——微积分,他功勋卓著可谓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光学、数学、力学。莱布尼茨注重科学的社会存在意义,他建立学院促进前沿的科学交流与联系。马克思·韦伯沉迷于科学对政治的影响作用。他认为科技全面推动社会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得益于科技工具向现代社会的合理延伸。

二、新时代科技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实践

建国初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阶段,科技进程得到快速发展从恢复科技转入科技推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阶段。这段时间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同时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各个主要部门的相关研究所都得到建立,科研机构的数量从两位数发展到了三位数的量级,科研人员的数量也得到翻倍增长,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为了打破帝国经济封锁和武力恐吓,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例如钢铁冶炼、合金生产等。1953年国家获得一定规模的钢铁基地。改革开发后,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前行。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成为现代化建设方针。

(二)新时代科技思想形成

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时间里,我国获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也摆脱了过去的贫困落后局面。21世纪初期,在大国行列中我国经济排名第二超过日本。中国之崛起孕育着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放眼世界多极化进程稳定前行,纵观天下经济迎来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成长的路上,烦恼不断,我国崛起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也会增加。

我党的十七大会议强调我国的发展核心应该是转向以创新为主,进而建成创新型国家。新时代科技精神逐渐完备体系。2012年中共第18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科技的创新作用,国家的全局发展应以创新为核心。他提出了一系列完备的科技创新的新理论,新思想,使得新时代科技思想走向成熟。

(三)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实物或者新的思想理论,人们通过总结先验知识进行迁移学习,遵循客观规律,得到新的事物或新的理论,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考量所得到的新事物或新的理论对发展的是否有意义。创新的基础是改变,改变过去迂腐或不先进的思维模式和旧的经文戒律。创新能带来过去不存在的新价值。创新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隐藏的批判性,马列主义的实质是革新与批判,由此可见创新是马列主义的实质特性。

想要实现全面的创新,必须实现科技的创新,应该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并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解放并激发其强大的生产能量。科技创新需面向未来,着眼全局才能为国家的长久发展提过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对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有很强的支撑作用。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四)科技人才思想

科技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资源,因为科技人才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在快速发展的科技世界里,他们可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并推动科技持续前行,这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尤为重要。从建国以来,我国历任领导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提出了很多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任用等重要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壮大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也丰富扩展了新时代科技人才的思想理论。在国家的各种竞争中,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的首要问题,集聚天下之英才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以新时代科技人才思想为指导建立完备的聚集人才的举措。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三、结语

国家领导人纵观千年历史及横顾全球势态,对中国当前的科技发展问题做出完备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科技思想是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在理论上的不断更新,将经典科技思想和我国历代积累的科技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推向新阶段,不仅吸收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最新成果,又丰富了马列主义科技思想,为其增添了新内涵。纵观全局,可得如下结论:第一,新时代科技思想孕育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和中华民族追逐复兴的国民期许中,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备。第二,新时代科技思想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大力推动全面创新、多层次、高标准创新;新时代科技思想可以归纳为实现科技创新、制定科技战略、培养科技人才、制定科技体系等几大模块。第三,新时代科技思想的精髓,以创新为第一能源,推动科技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新时代科技思想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的发展目标、战略方针以及政策。在新时代科技思想的指引下,中华儿女及科学技术的勇士们将敢于创新、奉献祖国,用知识寻觅科技,用科技推动生产,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用新时代下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伟大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 的伟大與荣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570.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171.

[5] 胡鹏,邓淑华.习近平科技思想特征研究[J].邓小平研究,2018(03):62-68.

作者简介:吴迪(1987-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