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保障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长久之计,也是少数民族振兴与繁荣的前提保证。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开发与培养农村人力资源。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状况与特点,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37-03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见物不见人”的开发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也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

1.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

1.1 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民族地区农村人才的培养问题受到民族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甘肃为例,甘肃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甘南临夏两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同时也从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另外,还制定了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倾斜政策、改进人才评价办法、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等办法,使得甘肃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得到了很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①,全省少数民族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才总量12.8754万人,占总人口的4.03%,其中少数民族人才总量6.291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8.86%。按五支人才队伍分类,党政人才2.225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7.29%,其中少数民族人才1.2418万人,占党政人才的54.5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43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11%,其中少数民族人才0.2902万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27.81%;专业技术人才4.241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2.93%,其中少数民族人才1.913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45.12%;高技能人才0.892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6.93%,其中少数民族人才0.4575万人,占高技能人才的51.26%;农村实用人才4.472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4.74%,其中少数民族人才2.4153万人,占农村实用人才的54%。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结构有所改善,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虽然在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培养、吸纳人才的能力不强,为人才提供的发展机会、物质支持和社会环境较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队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从数量上看,甘肃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仅占总人口的4.03%,低于全省7.1%的比例;从质量上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人才所占比例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临夏州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为2248人,仅占人才总量的3.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396人(其中正高5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8%。二是人才结构及分布不合理。甘肃民族地区的专业人才类型基本集中在教育和卫生医疗系统,而高新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临夏市、合作市等中心城市,县城和乡镇农村人才少,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生产一线人才少。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但畜牧专家却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由于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生活和工作条件差,人才待遇普遍较低,使稳定吸引人才有很大难度。三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2000年以来,甘肃民族地区引进的人才中,大学以上学历93人,基本上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而同期流失的人才中,大学以上学历117人,大都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四是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偏少。临夏州高技能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04%,甘南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0.8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

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实际,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与主观认识和工作方式不无关系。主要是:一是认识和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对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人才建设的现象。同时,缺乏深入研究和总体规划,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甘肃,每年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大约1个多亿,每个劳动力平均不到20元②,而且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两级财政几乎没有什么投入。三是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作机制等还没有发挥有效作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村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制约了农村人才队伍的成长。

2.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保障策略

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表明,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是一个紧迫而长期的任务。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应当以培养农村人才队伍为重点,进行系统开发和多层次开发③,优化人力资源的内部结构,包括产业间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和产业内部的微观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结构。并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教育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为人才培养与开发营造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打破传统用人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市场机制。

2.1 克服宗教因素、思想观念、环境束缚等因素的影响

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而在目前,宗教因素、思想观念、环境束缚等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人才还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偏低问题普遍存在,对人才分配和人事制度方面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从事简单劳动的队伍庞大;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关键性的软环境因子。实践证明,丰富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比注重物质资本高得多的人均GDP增长率,并使得产品大幅度增值和财富增长等等。其次,应该彻底改变旧的开发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开发导向,注重硬环境和软环境并举建设,逐渐把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变成决策层的主导思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三,应该以教育为先导,普及教育,提高人的素质。美国管理学权威人士威德鲁克认为,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有“自然的”优势或劣势,而仅仅取决于教育,素质、机制和管理这些人为的因素。因此,开发人力资源必须从教育入手,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引导民族地区农牧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

2.2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人才的规划指导工作

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面广复杂,做好人才的规划指导工作非常必要。为此,要明确目标,制订规划,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落实;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本地人才队伍现状,确立工作重点,明确主攻方向,不能搞上下一般粗和照抄照搬,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资金安排上,要整合资源,对分散的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和教育、卫生、科技、劳动等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各抓各的项目、各管各的事情以及分头培训、重复培训、低层次培训等资源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2.3 在民族地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激活存量、培植增量,尤其要培育人才市场特别是企业家市场

2.3.1 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民族地区农村人才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1)在农村,有技术没有资金、有技术找不到市场、有技术不懂得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的这一特点,必须抓好人才资源内部的相互整合以及人才资源同其他社会资源间的相互整合,将技术、资金、市场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2)通过实施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推进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并且以开展“素质教育”培训为契机,建立健全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才的跟踪指导、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库。(3)激活科技人才存量,把贫困地区的科技人才下乡扶贫攻坚与科研立项结合起来,把下基层扶贫成效与经费、晋升职称统一起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2 培植增量。可采用多种方式培植增量:其一,通过扶持农民的成人技术培训,既可激活乡镇现有大中专人力资源,又可提高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从而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创造条件。其二,坚持职业教育低级化与高级化相结合,扩展教育内容,解决教育与科技发展脱节问题。其三,完善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正确引导农民工外流和回流。要为农民工外流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3.3 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促进人才的市场优化配置,使人才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自由流动,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水平,增值人力资本。因此,人才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经营要素,高效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立是民族地区产业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

2.3.4 培育企业家市场。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创业意识为在已经崭露头角的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就职和流动的机会,并为经营管理者的规范经营提供法律环境,对有创业意向者,采取鼓励措施,提供资金、法律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解决就业中的作用。

2.4 完善人才队伍结构

首先,抓好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民族地区农村主要是缺乏各类新型实用人才。农村新型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各行各业中具有一技之长,或者具有致富能力或致富带动能力的劳动者。具体可包括生产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农村经济组织人才、事业专业人才等五类。完善人才队伍结构首先要掌握人才结构现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引导,以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农村的普遍状况是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所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要把专门培训和产业带动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填补人才空当;通过产业带动来壮大队伍。其次,培育新型农牧民。农牧民是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牧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策略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基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增强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培养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现代意识。

2.5 提高人才质量

首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县乡党校(行政学院)、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构建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制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各类人才进行科技文化方面的再提高;其次要启动人才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包括分配政策、生活福利、奖惩措施等),通过优化环境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如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组织派遣等方式,安排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其三,造就发展平台,鼓励和吸引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2.6 推进农村人才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创新是人才服务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才能使各种人才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为此,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体系。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和开放性,所以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力竞争经济,那么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也要由过去的权本位和亲情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就民族地区人才现状而言,由于党政社团行政事业单位比重过大,在改革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应切实加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二要建立适当的人才选择和管理体制。产权制度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还应在人才的选择及管理上形成适合于人才的体制。首先要按照人才的内在标准选择真正的人才;其次要有责权利相统一的选择机制,尤其是选择人的人要承担责任,否则不能建立起有效的人才选择机制;其三对人才的选择完全实行市场化运营,双向选择,在人才的管理体制上也要完全按照资本的属性来确定人力资本的收益,从而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要建立农村网上人才市场,依托农村人才信息库,通过快速灵敏的信息服务,实现人才供需的及时交流和接触,促进农村人才的高效利用和配置。

注 释:

①数据来源: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情况汇报》(2006年10月)。

②数据来源:侯长安.大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6,(8).

③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5).

参考文献:

[1]刘旭辉.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擎[J].党政干部论坛,2006,(8).

[2]刘永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点认识[J].生产力研究,2000,(2).

[3]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J].管理世界,2000,(1).

[4]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张苏林.用好现有人才是缓解西部人才匮乏矛盾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0,(6).

[6]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5).

[7]刘爽.试论消除能力贫困与西部大开发[J].中国人口科学,2001,(5).

[8]魏杰.产权制度的设置必须注重人力资本[J].经济纵横,2000,(2).

[作者简介]畅向丽(1968-),女,甘肃镇原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李盛刚(1966-),男,甘肃镇原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学。

[收稿日期]2007-06-11

(责任编辑: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