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小心躺着也“中枪”

众所周知,不少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有的在医院病床上接受治疗,有的在家里的卧榻上调养。应当提醒的是,长期卧床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也就是原病未愈又添“新病”。这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更可能使病情复杂化,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有的患者不是死于原来的疾病,而是死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对此,切勿等闲视之。

这里,对长期卧床容易带来的几种并发症举例说明,希望患者及家属加以重视。

感染:坠积性肺炎

【真实病例】张老太患脑动脉硬化多年,去年冬天又发生脑血栓。虽经抢救脱险,却留下半身不遂,于是长期在家卧床休养。今年早春,气温较低,张老太却出现“感冒”症状,继而咳嗽加重且有些“气紧”,被送去医院就诊,拍片见肺部有炎性阴影。医生诊断为“坠积性肺炎”,与其长期卧床而很少变换体位有关,经抗生素治疗方告痊愈。

长期卧床的患者极易引起肺底部持久充血、淤血、水肿而发炎。而且人体呈卧床姿势时,呼吸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逐渐在肺部堆积,这不仅影响呼吸,亦易导致感染。久病卧床者往往机体免疫力下降,偶遇气候变化,一些条件致病菌(编者注: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或原本致病性弱的细菌便乘虚而入而致病。

坠积性肺炎患者多数久病体弱,经不起气温的突然变化。因此,平时就要让患者吃好穿暖,预防着凉感冒。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或主动按胸,轻叩背部,鼓励咳嗽排痰。不能自行翻身者,家人要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叩胸,或对痰液黏稠的患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与此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血栓

【真实病例】今年春节,68岁的罗大爷外出旅游,不幸发生车祸致左股骨颈骨折。急诊入院后行手术治疗,经2个多月的卧床调养才出院回家继续卧床休养。然而就在出院回到家中的当天下午,他在下床活动时忽然感到呼吸困难,旋即昏倒在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尸检证明,罗大爷系死于肺栓塞,乃由于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

长期卧床患者因肢体缺少活动,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该血栓形成也与血液淤滞与高凝状态有关,由于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

因此,长期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活动四肢者应经常活动四肢,多饮水。可自行或由家人协助对下肢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对于有明显抗凝禁忌者,可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等。

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及时进行治疗,其目的主要是预防肺栓塞。方法包括——

(1)抬脚:卧床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2)抗凝:由医生用药,如肝素、华法林等;在血栓形成早期,尿激酶也有一定的效果。

(3)“上网”:如因出血体质不宜用抗凝治疗者,或深静脉血栓进展迅速达膝关节以上者,可到医院实施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上网”),可将脱落的血栓“网住”从而预防肺栓塞。

肾结石

【真实病例】去年暑假,某中学的刘老师家中失火,刘老师下腹部和大腿均发生Ⅱ度烫伤,到市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医生每天对伤处进行检查和换药。他按要求卧床休息,基本上未下床。一个多月后创面全部合口,医生说再过一周就可出院。然而当晚他突然感到左侧腰部剧烈绞痛,经B超检查被诊断为肾结石。原来,是由于长期卧床且喝水少所致。

长期卧床患者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因此,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每天做好会阴部的清洁工作,可根据病情保留导尿管或使用抗生素,按照医嘱给予膀胱冲洗疗法。

褥疮

【真实病例】王老汉因患肺癌而卧床不起,住院近半年,先行化疗后再考虑是否可作手术。但住院卧床3个月左右,即在两胯部外侧及尾骨处出现3处褥疮,使其病上加病,只得加强护理并采用“抗菌喷剂”等进行治疗。

褥疮可以说是长期卧床最常见也是很难治的并发症,很多人都知道。褥疮的学名为压力性溃疡,俗称压疮,是患者长期卧床局部长期受压而发生的溃疡。

既然压疮是因压力所致,那么,其预防方法就是局部减压和清洁护肤。

(1)床上自动:患者应发挥主观积极性,能动就动,能翻(身)就翻,切忌长久保持一个种姿势。

(2)协助翻身:不能床上自动者,则由家人协助翻身。每隔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应将患者抬起再挪动位置,切忌强行推、拉、拖。

(3)气垫减压:铺气垫床或垫气圈使骨突处避免受压。

(4)保持皮肤清洁:做到勤洗勤更换床单。早晚用温水给患者擦洗,每次擦洗后涂少许滑石粉。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若发现压疮易发部位(特别是骶部)皮肤发红等表现,则应及时处理。家人应勤作按摩,可用掌心涂红花油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向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每日数次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若局部已经出现溃疡,则应向医生或护士咨询具体措施,溃疡面较大者,最好住院治疗。

骨质疏松

【真实病例】年逾古稀的吴老太因中风后遗留偏瘫、说话和吞咽不利索而长期住院卧床治疗。马年大年初二,她打了一个喷嚏,不久觉得左侧大腿肿痛,经检查确诊为股骨骨折。家人来医院一听老人无端骨折,一口咬定是护理人员行动粗疏所致。眼看就要闹出医疗纠纷,正好主任来查房,才解开“无端骨折”之谜。原来由于老太太长期卧床不动,导致严重骨质疏松,进而发生自发性骨折,这种骨折并非受到外力的撞击所致,患者可能在翻身、打喷嚏等过程中发生骨折。

长期卧床的患者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运动量减少,钙、磷、蛋白质丢失所致。卧床时间越长,骨质疏松越重,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越高,无需外力,骨头就会碎裂,故被人称为自发性骨折,亦即病理性骨折。

有些老年人卧病前没有骨质疏松,骨质一直达标,但卧床后却出现了骨质疏松;不少老年人卧病前骨质疏松程度较轻,而卧床后却见加重。研究发现,脊柱骨等在卧床情况下极易丢失骨量,卧床36周即可丢失20%~40%。此外,长卧少动还会引起肌肉萎缩。

为了避免久卧而致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除了多晒太阳、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是最有效的方法。身体较虚弱者可由家属或医护人员进行全身肌肉按摩,主要采用捏拿肌肉的方法,刺激肌肉收缩。被动活动四肢关节,刺激骨骼,减少骨量丢失。肌肉按摩每日2次。身体状况较好者可以进行主动肌肉收缩(使肌肉用力),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可以减少骨量丢失,防止关节粘连而出现功能障碍;也可在床头系一布带,患者双手牵拉布带,双下肢蹬住床头。每日3~4次,每次10~20下。病情允许的卧床患者可做仰卧起坐,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