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基础教育新起点

两会年年开,话题各不同。

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引起了国人的莫大关注。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的“您最关心的两会教育话题”显示,教师待遇、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毕业生就业及农村教育问题位列网友最关心的两会教育话题前5位。其实,人们广泛关注的教育话题远不止这些:

——教育不公平更突出地表现为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能仅靠“盖大楼”;

——义务教育要“有教无类”;

——治理教育乱收费亟待多管齐下;

……

有关教育的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中央领导、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心。

现象:基础教育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殷鸿福:重视教育,为什么投入比例还逐年下降?

殷鸿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武汉)大学原校长。

[背景]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全国科技支出991.56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而科技支出只占0.05%。这两个数字都大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达到4%。但这些年,这一比例从来没有达到过,2002年最高也只达到3.41%。

[委员原声]一边是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提升,一边是全国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下降。这个“降法”应该有说法。中国的教育投入水平到底处于什么程度?199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是5.2%,高收入国家平均在5.5%以上,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国际上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这个比例的下限是4%。

我们的教育投入水平太低了。教育投入事关人才问题,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不舍得投入,怎么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建设新农村,也离不开教育。如果农村人口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永远翻不了身。只有教育上来了,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农村才能跟上城市的步伐。

农村教育投入够不够?我认为不够。免除学杂费,我们都十分拥护,但教育还是要增加投入。老百姓说,再穷不能穷孩子;财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在3900多亿元的国家教育支出中,中央财政负担的教育支出仅有384.38亿元。教育投入还是要中央多投,地方本来就穷,负担过多最后还是转移到农民和市民身上。

★王月娥:希望小学的10台电脑为啥没开过机?

王月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阳新县王英镇希望小学校长。

[背景]一家企业捐了10台电脑给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希望小学。一年多过去了,这些电脑还从没开过机。为什么会这样?

[代表原声]我们学校一共20多名老师,会用电脑的只有我一个人——你知道我是怎么学会的吗?是上师范中专的时候,花了几块钱买了张电脑键盘纸,照着学的。学校的老师也参加过上面组织的电脑培训,但都只有半个月十来天工夫,连键盘都没学会怎么摁就回来了。

农村义务教育就要全部实行“两免一补”了,再也不用发愁孩子上不起学的事。你别看阳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可我们学校也建起了漂亮的三层楼。我最担忧的,还是孩子们上得了学却上不好学——这20多名老师只有3个有中专文凭,其他的都是小学文凭就拿教鞭了,你让他们怎么教孩子?

农村小学现在不缺老师,缺的是“好老师”。我们那儿有句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年轻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有能力去教高中。小学呢,现在的小学课本改革后很贴近生活、很懂孩子的心理,反而是老师们上了年纪后跟不上要求了。

要教孩子半桶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光有一桶水都不够了,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城市里每年那么多大学生毕业,有几个能下到农村?能留得住?北京的小学,现在连本科生都当不上老师,可这些年轻人有几个愿意到农村来教书?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主要是为了解决公用经费、校舍维修和教师工资问题,我高兴得不得了。不过也希望,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光靠拨钱拨物,还要加强教师培训,否则要培育现代农民我看很难。

★庞丽娟:学校布局不当造成义务教育倒退

庞丽娟,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背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随即在全国展开。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撒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代表原声]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有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使得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产生了矛盾,加重了他们经济和生活负担,一系列的问题就此产生。

第一,因为上学路远,很多学生每天都要披星戴月。

与以前相比,学生的上学距离增加了。以往,基本是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可一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就近上学成为奢望。我在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10公里。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遇上刮风下雨更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第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辍学现象加剧。

一些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骤增的子女教育经费。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就额外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只能让孩子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大约每学期30元),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仍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不少家长反映:“让孩子寄宿,一个学期就要多出100多元,加上车费等杂用,一个孩子一年就要多付近300元。如果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住校,就得准备两三套铺盖,我们哪来这么多钱置办!”

调整布局后,不少农村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和生活负担加重。一些家长不得不考虑让孩子退学回家,从而加剧了农村辍学现象。

第三,寄宿学校无力配备一些基本设施,为少上厕所学生不敢喝水。

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的保障。

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不少学校两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挤在一张窄小的床上。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的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一些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上厕所女孩都要跑100多米,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

寄宿学生每周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当大的隐患。有些学校虽有校车接送,但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而且经常超载;有的学校连三轮车也无法提供,只能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学生同路回家。

学生寄宿管理问题突出。特别是低年级八九岁的寄宿学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情感、心理上出现多种问题。然而,目前多数中心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甚至连相关教师都无法配备。

中心学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如今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

第四,布局调整被错误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

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乡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要花这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

对于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掉一大批农村中小学,从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数万(一般为2万-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

呼声:树立和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王斌泰:免费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王斌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背景]在3年前的十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代表对义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修订建议,包括“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分级分担制度,同时建立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应对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残疾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给予资助”等。王斌泰代表这一议案,得到了来自11个省市共计376名代表的赞同,成为那次会议联名人数最多的议案,因而备受关注。王斌泰高兴地看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除了体现了他领衔提出的议案有关“实现教育公平”、“保障教育投入”等要求,还包括了“素质教育”、“减负”、“治理乱收费”等内容。

【代表原声】很多人不理解《义务教育法》的“义务”到底是谁的“义务”。实际上“义务”这两个字,首先是适龄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儿童送到学校去读书;其次是政府的义务,政府要为适龄儿童免费提供上学的条件,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锡武:发展农村教育不能“两头大中间小”

王锡武,全国人大代表。

【背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惟独对农村高中教育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措施。”3月6日,来自“国家扶贫县”同时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甘肃会宁县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手里拿着政府工作报告翻到“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那一篇,一字字地指给人看并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头和身子越来越大,只有腰还是那么细,怎么行!”

[代表原声]我这次带来最重要的提案就是《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建议》,会宁小学、初中、职高、普通高中加起来有近600所,其中普通高中只有6所。去年会宁全县的初中毕业生有1.8万多人,由于中等教育机构跟不上,筛选得非常残酷,只有7000多人升入高中、中专等继续上学,近2/3的孩子不能继续升学,高中的升学率仅为40%。很多学生选择初中复读,一方面造成了初中的重复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高考升学率。高中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学府的重要纽带,不应该也不能被忽视。

★单平:义务教育发达地区不必免费

单平,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

[背景]天津大学校长单平代表3月6日在天津团小组讨论上对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阶段的义务教育要“雪中送炭”,真正送给困难地区的学生,发达地区没有必要相互攀比,把义务教育改成全部免费。

[代表原声]现在很多大中城市的孩子压岁钱就有几千块钱,家长还争相给孩子交赞助费,完全有能力支付学杂费。进城务工公民子弟学校的费用可以考虑减免。

★徐源远:高考录取线应全国统一

徐源远,全国人大代表。

【背景】“这是我代表广大考生的一个‘两会’心愿,不知道代表能否满足?”3月5日,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奥一网发帖,希望两会代表能反映高考地域歧视问题。该帖引起了广东代表团代表徐源远的关注。她已根据网民及其他材料提交了建议,建议高考由国家统一命题,所有省市区纳入统考范围,录取时取消地域界限,按照分数高低统一录取。

[代表原声]首先,高考各地指标分配不公。高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