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与教育公平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投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意在分析我国教育投资的现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并从纵向和横向分析教育投资对教育公平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投资,教育公平,投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G5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1-0001-04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保健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而其核心就是教育投资。不同国家教育投资的政策不同,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要依据很多因素,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育投资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会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造成影响。

1 教育投资的理性分析

教育投资是以货币形式为主要形式的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投入到教育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总和。从教育投资来源上说,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或家庭投资。一个国家之所以进行教育投资根本原因是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的人才促进一国的发展进步。教育投资的个人效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教育已成为公民立足社会的基础。这样教育便成为维系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因素,她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而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不但要以教育的属性为依据,同时,还要遵照一定的原则。如遵循谁受益谁投资原则、能力原则、公平原则。国家根据教育的属性来制定教育投资的政策,来决定是由政府出资,还是由个人出资。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教育的费用不能完全由国家来负担,但教育也不是只具备个人效益。准确来说她是一种半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育所具有公共产品成分的份额有所不同,从而,不同的教育阶段国家的教育投资的比重也不同。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的份量比较大,因为当一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时,接受义务教育并不能直接给受教育者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但却能促进一个社会的稳定和民主。非义务教育所含公共产品要素份量的比重则比较小,教育的层次越高,带给个人的收益越大。政府投资应根据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的比例来定,比例越高的国家投入越高,比例越低国家的投入便越低。因此,理论上讲具有更多公共属性的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应高,而具有更多私人及半公共产品属性的非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应越低,更多的应由社会和个人负担。

2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结构问题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对三级的投入比例倒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远远高于义务教育的投入,而理论上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所得到的国家投入却远远少于高等教育。同时,我国教育投资也存在各级地区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甚大、职业教育投资不足等不合理的现象,这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率地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地区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更明显,农村和城镇学校的投入比例不合理。据调查:拥有全国大多数师生的义务教育,所获基建资金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资的28%,占全国教师数8.5%和学生数3.3%的高等教育,却拥有全国近一半的基建投资。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约二分之一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40%的基建投资。2000年,农村初中及小学基建支出仅占全部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的1.9%和3.6%。2003年,虽然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2.7%,但是我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只有77%,每年有500多万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前辍学。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0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同时,国家投入比例很高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比例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高教收费已达到较高的比重,2003年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为700多亿元,而高校教育收费是400多亿元,加上学生在校的各项支出,个人家庭分担比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使一部分农村学生与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出现上学困难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国家投入较之义务教育比较高的情况下,再让个人家庭分担过重的成本也不尽合理。

2.2教育投资力度不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支付规模庞大的教育,但所需的资金也是非常巨大的。无论从投资总量还是比例来看,我国政府和社会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力度还很不够,我国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01年为4.83%,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国家1998年就达到5.8%的平均水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6%,甚至达到7%。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资不足。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年来都不是很高,2001年为3.19%,2002年达到3.41%,与5.2%的世界水平相差很远。而1997年部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美国5.4%、英国5.3%、日本3.6%,韩国3.7%、巴西5.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2002年,我国义务教育总投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76.7%,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政府投入经费一般都占总经费的85%~90%。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3年已达到17%,但早在1996年,发达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已为54.75%,其中加拿大为90%、美国为81%、澳大利亚为76%、法国为52%、德国为45%、意大利和日本为43%。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够这从宏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2.3教育投资体系的不完善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人力资本是私人性极强的资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教育社会收益率比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低,在教育投资中,根据“收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但我国却存在着高等教育社会投资大而个人回报率低,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关系扭曲的现象,这种扭曲导致了“读书无用论”。我国的工人、农民的收入相对教育成本而言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教育投资的水平。同时,我国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存在教育经费筹措过程中违反有关政策,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顺、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的现象,就算我国的教育投资的力度加强了,结构也合理了,但实际操作者是人,是管理者。如果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或政府的投资行为不规范,那不管国家怎样加强投资力度也无济于事。

2.4教育投资渠道过窄

教育投资的渠道过窄也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个原因。我国虽然多元投资主体的筹措架构已经确立,但政府之外的其它渠道并没有完全畅通。从教育投资来源看,我国近10年教育投资渠道逐渐变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对量减少,教育税费、集资减少,企业教育投入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入在增加。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性拨款。而且我国属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诸如: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税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企业办学经费也呈下降的趋势。社会捐资、集资的经费所占比例也从1990年的8.60%降到2000年的2.96%。其他的民间力量也很少动员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控制和垄断了教育特权,投资制度过于僵化所致。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权力被减少,学校独立和自治的空间加大,民间力量一定会迅速补入教育。

3教育投资存在问题影响教育公平

3.1纵向分析

我国在教育投资结构上存在的倾向高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不足这种不合理现象,使得义务教育没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这与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结构的自身特点不相符合。理论上来讲,教育投资应倾向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的义务教育。但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比重过大,三级教育呈现倒三角的结构,这样高等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比值过大,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师生比例也存在配制的不合理,跟三级教育的经费配制一样呈现倒三角的局面。这不仅影响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政策往高等教育倾斜,削弱义务教育的投资能力,义务教育的辍学率高达23%。这样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而义务教育发展走下坡的局面,使得高等教育成为有钱人的特权、社会的弱势群体连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3.2横向分析

教育投资不仅存在着严重的三级教育的投资倒挂现象,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差异,城乡差异。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的教育投资能力也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2001年,全国人均教育投入367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为2844元,贵州省最低为177元,两者相差15倍,四川、广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均不足250元。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性差距非常明显。2001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76元,与最高相差17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196元,与最高相差9倍。农村教育经费尤其匮乏,2001年全国农村普通中学预标内事业经费生均拨款仅1054元,农村普通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而且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样便造成教育的两极分化,城市的教育越办越好,而农村的生均教育经费与城镇比起来相距甚远,使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

4完善教育投资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4.1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速度。促进财政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继续保持教育经费总量的指数增长趋势。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教育投资的立法与执法的建设,切实保障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法规建立后,必须建立保障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实现依法办事。当前发展我国教育的首要选择还是应当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建立能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有效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4.2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在保证现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这也是解决教育投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与提高教育投资效率教育向社会大众开放,使社会力量也成为发展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又具有众多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能满足实现教育的普及、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界投资教育,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教育等,都是促进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办法的采用,都必须考虑到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性原则,考虑国民的承受能力。

4.3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加强成本控制,以及对学校财务的审计和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要端正自身的行政行为。教育经费,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绝对不能被大学管理水平低下所浪费,被教育腐败所侵蚀。把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降下来,不仅可以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减轻未来还贷所带来的精神负担,也可以使得一般的工薪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让教育成为能使低收入者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途径。

4.4缩小教育投资的两极分化

缩小不同地区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至少不能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县和乡两级负担教育经费。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在财政教育投资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有义务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服务,需要加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差异。

4.5依照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特别是收费政策

不同地区收费应拉开差距。各地应当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收费标准,并依据各地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不同地区学杂费的差距,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及家长均能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价格。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而这两者又正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要以教育资源配置为着眼点,从教育投资的规划、政策、管理入手,国家、地方、学校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投资策略,改善其现状。尽量减少教育不公的现象,不断改进现有的不平等,使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经济日报,2004-4-27.

2孙祖芳.关于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A].社会科学,2005,(2).

3康宁,胡瑞文,等.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5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1996-10-17.

6王善迈.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希奥多W舒尔茨[美].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8沈百福.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比较[J].教育科学,1998,(4).

9丁小浩.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1990年代的变化及分析[Z].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简报,2003,(11).

10 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议综述[J].教育科学,2001,(1).

11姚本先,刘世清.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J].中国科技论坛,2003,(4).

12 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6).

13马骁.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测算[J].财经科学,2001,(4).

14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 教育与经济,2001,(4).

15黄敬宝.政府与高等教育投资[J].生产力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