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在临床上是血管外科常见病,约占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20%,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致死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5%~50%,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目前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主要方法。因此了解本病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深静脉血栓诊断已无困难,首选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取栓;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主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1 DVT的病因学

194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如手术后、长期卧床、骨折固定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DVT最常见的诱因。另外,由于静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如静脉插管、血液透析、化学治疗等,DVT的发生率可达30%[1]。血栓形成后,除自动消融外,其余都将经过扩展、繁衍、机化、壁化和内膜化过程。

2 DVT 诊断方法

下肢DVT的典型表现为小腿不适,水肿,静脉曲张,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但实际上下肢DVT 的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易于漏诊。故对下肢DVT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应辅以一些辅助手段[2]。

2.1下肢静脉造影 是公认的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可使下肢静脉直接显影,准确地判断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好侧支循环。

2.2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 是临床上诊断下肢DVT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5%。不但可以显示血管的结构,还可以动态观察血流状况,显示形成的部位、范围,了解管腔阻塞程度,评价疗效,操作简便。

2.3D-二聚体含量测定 目前,多以D-二聚体>400ng/ml作为阳性判断标准[3],也是筛查DVT的一种手段,测定结果阴性可排除DVT的诊断。

2.4CT DVT发展到PE阶段,CT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2.5磁共振静脉造影 可以鉴别新旧血栓,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95%。

3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及实际病情及病期决定。

3.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及病期在3d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及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3.1.1一般处理 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及局部湿热敷等措施。卧床时间一般为10d,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3.1.2溶栓疗法 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rt-PA等。溶栓疗法分为全身或局部溶栓。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在1w以内,对于发病7~10d的效果尚可,对于病程10~60d的患者效果较差,而超过60d的后遗症期患者基本无效[4]。 链激酶具有免疫原性,易发生过敏发应。

尿激酶由人肾小管产生,无抗原性,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溶栓药物,可以直接裂解纤溶酶原肽链中的精氨酸(560)-缬氨酸(561)之间的肽链发生断裂,使无活性的单链纤溶酶原变为有活性的双链纤溶酶。双链纤溶酶是一种活性极强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不仅可以水解循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蛋白,而且可以溶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其降解产物以溶解血栓。DVT患者给予100万U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的方法安全有效,开始3d内闭塞患侧小腿静脉,穿刺患侧足背静脉注入10万U尿激酶,再给予尿激酶100万U于12h滴注完毕,能够使DVT患者患肢静脉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显著提高[5]。rt-PA能快速恢复血管通畅性,从而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3.1.3抗凝疗法 常用普通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肝素适用于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肝素过敏或有肝素抗体产生时禁忌使用[4]。有文献报道使用低分子肝素、银杏达莫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普通肝素疗效确切,但其半衰期短,过度抑制凝血酶,易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半衰期长,抗凝血因子Xa活性强,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不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故出血副作用小,一成为近年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银杏达莫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清除自由基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能使血管再通,恢复灌注,故可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和银杏达莫合用抗凝作用增强,使疗效提高,值得推广[6]。

3.1.4祛聚疗法 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密达莫和丹参等,常作为辅助疗法。

3.1.5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认为DVT属于"脉痹"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在肢体水肿的消除、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防止复发以及后遗症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3.2手术疗法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施行手术取栓:①病史不超过5d,中央型和混合型DVT;②无重要内脏器官(如心、脑、肝、肾)功能障碍;③65岁以下有工作能力者。手术取栓的优点为一次取出深静脉中大量血栓,为主干深静脉的的通畅和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保留提供了最大可能,同时对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快速减深静脉压力低,尽快解除下肢淤血状态提供了帮助,并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变为可能[7]。

3.3介入治疗

3.3.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VCF) 其优点为可有效地减少下肢DVT并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且手术风险小,易操作,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但远期的并发症有深静脉血栓再形成、滤器处形成血栓、滤器移位、腔静脉穿孔等,必须重视此手术的必要性。只有在严格掌握IVCF植入指征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IVCF,才能更好地体现IVCF在近期预防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的有效性,但其近远期并发症仍应引起重视[8]。

3.3.2导管溶栓术 是通过静脉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中,通过导管注入溶栓药物,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以溶解血栓,同时在导管鞘中注入LMWH,以阻止血栓的蔓延 [2]。还有注入尿激酶,剂量是1000~4000u/min,血栓完全溶解率可达31%,50%以上的溶解率可达52%[7]。置管入路主要有:①经颈内静脉置管;②经健侧股静脉置管;③经患侧腘静脉置管;④经患侧大隐静脉置管;⑤经健侧股动脉置管;⑥经患侧小隐静脉置管。有报道腘静脉穿刺置管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了溶栓效果,提高瓣膜功能保存,缓解症状,改善肢体静脉回流,同时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PTS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超声显示清晰,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

3.3.3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 在去除静脉血栓的同时,对狭窄闭塞性病变可经过静脉球囊扩张成形、血管支架置入术恢复静脉通畅,减少术后复发。

3.3.4其他 如超声消融术、Amplatz血栓消融器溶栓术、机械血栓消融术(PMT)、双球囊保护取栓术和基因疗法,具有创伤小、无痛苦、疗效显著、疗程短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4 并发肺栓塞的防治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在栓塞的静脉内放置滤网,防止血栓的脱落。

综上所述,早期确诊是治疗下肢DVT的关键。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正规的抗凝治疗是基础,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术因效果不满意应慎重,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下肢DVT的治疗拓展了空间,而基因工程的研究为下肢DV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柳松,班东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治疗进展[J].天津医药报,2011,39(7):665.

[2]董梅,齐宝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6):51-52 .

[3]田明夏,李娜,王豪夫,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182.

[4]骆广义,宋海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9):955.

[5]王飞.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288.

[6]马红燕,高宏伟,刘素波. 低分子肝素联用银杏达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3):193.

[7]葛长青,韩冰,张宏光.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远心端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9):2781.

[8]郭修海,朱传江,杨斌,等.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综述,2011,17(3):475.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