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析

摘要: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昭示着职业教育会飞速发展,但实际进程中并非如此。分析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引领机制,缺乏有效衔接渠道成为其制度层面的重大缺陷。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职业启蒙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完善中职—高职、高中—高职的升学渠道;在高等教育阶段,推进高职—技术性本科、中职—技术性本科的建设,适时开展职业教育类的研究生,将从宏观层面上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25-04

在教育大家庭中,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职业教育的作用日益彰显,尤其是在产业技术进步迅速,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急剧增长的经济较发达地区。数以亿计劳动力的新生力量期待着从它那里得到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文化滋养。但从其现有的状态来看,缺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完善体系,缺乏与普通教育,尤其是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互认机制,让学习者看不到多种选择的自由、继续深造的希望和光明的就业前景,从整体上制约了它的生源和发展。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需。

一、原有职业教育体系弊端

(一)有效衔接渠道缺乏——职业教育学习者选择受限

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来看,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面临多种选择。继续从事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要特征的较高阶段的学习,进入一所优秀的高中是多数学生、包括学生家长最为认可和选择度最高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能进入他们理想的高中。退而求其次,一般高中也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而另外一种与普通高中并行的选择渠道,即“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却面临很大的招生困境。在现实操作层面上,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指标考核的方式要求初中、高中推荐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同时,职业学校的相关领导和教师亲临相关学校进行各方面宣传,吸引部分学生。即便如此,在进入职业学校的有限生源中,“溜生”现象还较为严重,这加剧了职业学校生源的恶性循环。从理论上来看,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正是读书的时段,可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也可进入职业学校,直接从事偏重职业技能训练的学习。两种选择渠道应该不分伯仲,但现实情况却与此差异较大。原因分析起来较为复杂。从历史背景来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传统思想一直存在。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终结”教育。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后,预示着会很快毕业,然后做一名工人,职业教育没有给他们带来足够好的福利。同时,就读职业学校也基本预示着他们与社会上光鲜的学业背景脱离。尽管他们可以继续升学,我国也有相关文件规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考试内容等的影响,在这些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而且,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也很少。而选择就读普通高中,前方的道路就宽广得多,进入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大学继续深造或者进人一般的大学学习,最坏的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对比之下,缺乏纵深衔接的职业教育是没有吸引力的。

(二)引领和导向机制缺失——职业教育前景堪忧

对于学生及学生家长来说,就读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情形并不像现在困难重重。那个时期,国家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还有干部指标,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之,职业教育生源好,质量高,在同类层次中居较高地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中地位的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开始出现低迷态势。尽管有部分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职业学校状态较好,但整体情境并不乐观。目前,职业教育给民众的印象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上的不好的学校。对于教育界人士,包括在职业教育界摸爬滚打的人士来说,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对社会和谐、对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它的大发展应该是必然之事。但愿意踏踏实实投身其中、为其贡献力量的教师并不太多;或者准确地说,就目前的生源状况和社会环境,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感觉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太过缓慢,状况也时好时坏。缺乏导向机制的职业教育,前景堪忧。

按照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进行的。各发展阶段应该形成一个内容上相互贯通、层次上互相衔接的格局。作为和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板块,职业教育缺乏一个上下衔接的体系。从最初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三足鼎立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到后来大力提倡专科层次即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层次,到如今,“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本科高职教育’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观念新的增长点”。这种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的某个层次发展提供了较多机会。但民众看到的是,一个层次的发展是以另外一个层次的没落为代价的。从唯物论来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能确定某个层次会长盛不衰。从长远和深层来考虑,或许,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在某一天的不断提升过程中,缩小为一部分,看似重要,却发展式微。因此,要不断完善其内部体系,使其成为一个上下衔接、各层次纵深发展,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为其体系内的学生之专业发展、求学深造铺平道路;并最终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国与普通教育并行的重要教育体制。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分流导向兴趣化——深入持久推动和引领职教发展

在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面临多种选择,更确切地说,学习者需要多种选择,以便更好地适应个体发展,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和未来幸福,也保证我们人类不断追求的内在自由。教育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和便利,但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使命。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应有的职业启蒙教育,而职业启蒙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使他们对职业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地选择学习专业和未来工作方向。从纵深层面上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初中、高中毕业后,在教育分流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进行初步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的普通教育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渗透,而职业教育又缺乏初级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职业内容知之甚少,受传统社会观念影响进行的分流选择,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幸福,缺乏良好生源的职业教育长远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二)培养大批量高技能人才——满足和催生社会经济效益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其结果是教育结构的整体失衡:普通教育的人才供给大大超过社会需求,而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精、尖的高科技研发人才,更需要对重大技术进步做出推广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还有从事实际技术革新和消化吸收的“灰领”人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人才目标的达成将培养出数以亿计不同层次拥有一技专长的专业人员,他们或者从事一线的生产加工,或者从事更广泛的技术推广,或者成为公司企业中产学研的专门人员,促进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最直接的结果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极大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改变传统人才观——促进和加快社会和谐发展

普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被看作“正统”教育和“主流”教育,职业教育却较少享有此殊荣。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是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的明显弱势状态一直没有改观。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多持不同的观点。如果没有技术性很强的要求,没有特殊的条件限制,用人单位愿意招聘普通教育毕业的学生,认为这个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能够为公司带来良性循环。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则不然。这种人才观,在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的今天,正在面临挑战。用人单位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普通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定位并不总是适合产业结构变革后的公司发展需求,期望高、要求高,当公司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时,负面情绪的呈现以及频繁的跳槽,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在发展中的公司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有部分的佼佼者,不仅动手能力强,而且做事踏实、稳重。受到良好的职业熏陶者、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者不仅能够马上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心态平和、稳定,公司可以着力进行培养,使其较快成为公司技术中的骨干。“蓝领”工人、“灰领”工人在市场上的紧缺和走俏,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实践中悄然发生变化,但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吸引适龄青年中的优秀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点进入职业教育体系。长久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结构变革的需求,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从实践中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第一次分流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仅仅从这个时期开始着手准备。作为一项影响广泛的体系建设,需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统筹安排。考虑到科技的发展需要现代人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专科性非常强的职业教育不需要太早,但职业启蒙教育需要从小学和初中及早进行。从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来看,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每个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促使他们遵守公民职责、享受公民权利,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职业教育的内容与公民的生存、生活有直接的相关联系,理应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而现实的义务教育依旧蕴含着精英教育培养的理念,缺乏基本的职业启蒙。从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来看,若从根本上克服分流阶段选择的盲目性,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儿童需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基本的职业熏陶。了解和理解一些基本的职业情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看,小学和初中时期的儿童更少接受理论,如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更倾向结合自己的动手体验、观察、自身的感受,从比较单纯的角度来了解事物,包括对不同职业类别的喜欢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期对一样东西的感触和热爱,更可能延伸和影响到未来的个人发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更可能成为其未来愿意付诸巨大兴趣的工作。从现代社会技术的本质来看,作为人门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开设相关的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结合一些社会实践,将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从源头上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状况。

(二)继续完善中职—高职、高中—高职的升学渠道

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第一个具有完备职业教育名称的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最基础的一线工人和技术人才,还应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适应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中职—高职的升学渠道。首先,应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同时应扩大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总体比例,即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主体,不得由中职学校单独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5%。”这样的规定,不利于中职—高职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失去了升学的渠道,也使初中毕业生考虑到初中—中职—高职的每一层次的门槛,远离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高中—高职的升学渠道,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其形式上已经较为完善。但是,高职院校,既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又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如果不考虑两类招生对象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以及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由于我国的政策等情况。本应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情况与现实情况并不符合,也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比例并不占优势,而作为主要生源力量的高中毕业生,其学业背景的学术性以及在高中教育中作为失败者的角色进入高职院校,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去职业性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的低层次性,长久来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因此,要加速“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减少中职—高职的损耗,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上做到统筹安排,衔接恰当,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提升职业教育的声誉,切实培养出技能过硬的职业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