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胫后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摘要】目的 在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新生儿经常需要抽取血液做生化、血常规、血培养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开展胫后动脉穿刺采血,对需要做血液采集的患儿可多提供一个选择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需要做血液生化、血培养及血气分析的患儿137例。结果137例患儿中1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90.5%,13例穿刺失败。结论 开展胫后动脉穿刺采血,对需要做血液采集的患儿可多提供一个选择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 胫后动脉 穿刺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75-01

新生儿动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其使用频率仅次于小儿静脉输液。在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新生儿经常需要抽取血液做生化、血常规、血培养及血气分析等检查。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的特点有时不能从静脉途径一次性采集够检查所需血量,这就大大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劳动量。采取从动脉途径采血的方式能够较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动脉不但可以作生化检查,还可以作血气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而胫后动脉穿刺相对较少,因此开展胫后动脉穿刺采血,对需要做血液采集的患儿可多提供一个选择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1 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需要做血液生化、血培养及血气分析的患儿137例,其中年龄20分钟——24天,胎龄33+6周——41+3周(其中早产儿12例),体重2.20kg——4.8kg,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4例(其中新生儿脓疱疹9例、新生儿腹泻2例)、新生儿窒息10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4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5例、新生儿上感3例、新生儿硬肿症3例、新生儿脐炎1例、咽下综合症1例。

2 方法

2.1用物准备:无菌治疗盘内备5mL或10 mL注射器、5号半头皮针头、肝素抗凝剂、橡皮塞、消毒棉签、安尔碘、无菌棉球及各种采血管。

2.2操作方法:每次操作由一名操作者和一名助手完成,助手负责固定患儿及按压止血。

打开暖箱门,尽量保持患儿安静,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足部,使内踝与跟骨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内踝中点到跟骨引一直线,平分为三点,在靠近内踝1/3处为胫后动脉的采血点,穿刺点者在采血点下方0.5-1.0cm处。[1]早产儿及较瘦小的新生儿可在体表相应部位看到该血管。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安尔碘消毒皮肤2遍,直径大于5cm,将5号半头皮针头连接5mL或10 mL注射器(具体根据采血量而定),待干后左手固定并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针尖斜面向上,在穿刺点处沿血管走向刺入皮肤,进针角度应根据患儿胖瘦等情况加以调整,一般进针角度为15~20°。如不见回血,可慢慢后退头皮针,稍移动针头的方向和深度再慢慢进针,见鲜血流出后穿刺成功,右手回抽注射器抽取所需血量后迅速拔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点5~10min至不出血为止。

3 结果

137例患儿中1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90.5%,13例穿刺失败(穿刺失败主要是患儿过于肥胖及操作者准备不充分,穿刺经验不足)。

4 讨论

胫后动脉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在小腿后面浅、深层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屈肌支持带的深面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两个终支,[2]定位准确[1]。早产儿及较瘦小的新生儿可在体表相应部位看到该血管,位置固定,容易一次穿刺成功。因此开展胫后动脉穿刺采血,对需要做血液采集的患儿可多提供一个选择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维,周琴,谈晓轶,李慧珠.早产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2011,12,46(12):1176-1178.

[2]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