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议及对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以教育为基础,医疗为保障,使人力资源不断增值,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推动哈尔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采取措施使本市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可持续性转化

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创新中等教育模式,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也是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可持续性转化的条件。

1、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在农村办园点、幼教点,实现农村儿童就近入园;充实农村学前教育岗位,保障农村幼儿教师和城镇教师在工资、保险、评优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采取农村教师进名园、城镇幼师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2、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投入的差距。鼓励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轮职、轮教,引导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鼓励村办小学,使适龄儿童、留守儿童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不出新文盲。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学生少和空置的中学,实行公办寄宿制学校,方便农村学生就读。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以升学为目的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和兴趣引导,杜绝初中辍学情况。开发农村教育资源,将农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编写乡土教材,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的感情,树立热爱农业、投身农业的信念。

3、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成人教育。第一,打破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教育模式,在高中阶段开设农业专业知识与技能选修课,对没有能力升学的学生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对立志报考农业院校的学生,除了在升学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外,还可以采取村、乡、县三级助学,合约定向及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对优秀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为本地区农业人才回流,农村人力资本累计奠定基础。第二,办职业中学,与省、市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使科学知识教育、农业基础知识学习、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了农业职业技术水平,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4、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素质。首先,对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农民,采取学用结合、送教下乡的培训形式;其次对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学历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涉农专业大学生,按照农民所需、生产所需设置专业,调整补充教学内容;还可以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和农家,按照农产品的生长季节、周期开展专项培训;再有,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规划,通过中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农业大专院校开设进修班、专修班,为合作社定向培养人才。

二、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的投入

1、投资农业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机推广体系的农业教育资源,吸收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经过培训的基层农技人员,建立师资人才库。地方政府可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自办联办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方便农民就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2、对农民教育、创业给与政策扶持。农民参加涉农类继续教育,给与一次性学费补贴;免费享有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为农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支持,为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回乡务农创业给予补助、补贴和贷款支持等。

3、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吸引农业人才落户乡村。政府投入资金,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地方特色、特产,帮扶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特色旅游、农家乐采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农村生活垃圾、粪污、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做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吸引农业人才落户乡村。

4、政府多选派、配置懂农业、会管理的农业干部及大学生驻村,担任“村第一书记”,充分利用农业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5、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调整、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在农民中组建农业技术员队伍,吸收一些既懂农业技术又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加入,通过适当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科学种地的现代农业带头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业科技人才,解决引进人才的编制问题;对现有乡镇农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他们提升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更好地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

1、推进《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地方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尽早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对农村医疗保健进行立法监管,创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抵御疾病风险,推进本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农村医疗机构人才培训体系。采用市级医院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到县级医院、农村乡镇卫生院交流任职,对乡镇卫生院基层工作者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学指导,传授诊断和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技术,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质量,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后备力量的长效发展。

3、增大地方财政投入,创新农村医疗三级服务体系改革,促进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为适应本地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适当整合县级医院、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站,以及地方病和防疫机构,取代小而全的模式体系,建立医生专业、精通,医疗仪器先进的医疗机构,即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高运行成本,又满足了本地农民需求,减少外出看大病、难病的成本。乡级医疗以发展保健,预防为主,开展医疗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减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传播和病发;将预防保健与优惠政策挂钩,吸引农民接受预防保健服务。重视村级医疗保健,采取政府和相邻几个村集体合资共建村衛生室的形式,方便农民就近寻医问药看小病;发展以县、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农户签约服务;为村卫生室配备网络,与市、县级医院资源共享,利用网络问诊和上门诊治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增加农民在农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15000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