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框架下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探讨

摘 要: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传递和交流信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关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讨论,要区分是对教育过程还是对教育结果而言。对于教育的“产品”——人才,公共产品理论失灵,因为人才的创造性是任何公共物品都不具有的,可称其为“超公共产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应从教育的结果方面来体现,因而,公益性与私益性是相容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产业性也不是矛盾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益性 信息复杂全息人 负熵

对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问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从而使人产生了一些困惑。本文根据人的“信息复杂全息”特性,并从教育的产品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论述了教育的“产品”——具有知识和创造性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其超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可称为“超公共产品”。目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稀缺性资源。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本文认为,教育是褒义词,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益的实践活动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满足受教育者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的、系统的传递信息以实现增加受教育者负熵的实践活动,包括培训、各种宣传和文化活动。

韩愈在《师说》中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受业可理解为进行职业教育,巫医乐师百工则可理解为具体的职业种类的岗位,各种职业的学习应是岗位培训。姜大源定义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本文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一定要分别体现职业和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本质是增加“负熵”、实现和创造幸福人生,职业教育是在全民教育体系或终身教育体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从事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观念、态度、道德、知识、技能等素质及后续学习能力而传递有效信息以增加其负熵的实践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甚至文化活动。负熵表示生物系统的有序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

二、人性假设理论——“信息复杂全息人”

西方哲学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儒家认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冯友兰说:“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人体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耗散结构,其必须依靠从环境输入负熵(如信息熵、负物熵)才能维持生存。有人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型“信息系统”,“信息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场’空间或称‘信息场域’”。张锡纯认为:“信熵能用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故信息也表征有序度。”信熵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负熵。负物熵和信熵构成负熵。

张柳青认为:人体大脑信息控制和神经系统构成人体复杂巨系统中的巨系统;五脏是人体复杂巨系统的五个子系统。

张颖清指出:“人体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能力,即全能性。”从干细胞培育出全体的克隆技术表明,小小的干细胞是全息胚,由此可以推论,人体是全息性的。

本文认为由数十万亿个人体细胞(其含有20多种性质和功能不同的成分,细胞核内的DNA遗传秘码更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组成的人,是一个“信息化的全息性的复杂巨系统”——“信息复杂全息人”。对其而言,信熵可分为意识信熵、知识信熵和技能信熵。

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改变自身的形态,甚至也没有从教育者处得到物质或能量,而获得的几乎全部是信息,如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增加了自身的负熵。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接受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收获,而付费教育则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丰富、智力开发、技能提升,对其就业后服务的对象则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加,以及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产生。

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1、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由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公益性决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具有非稀缺性,非分割性,非排他性,非消耗性,外部效应性,无限增殖性等特征。那么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就可从文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中获益。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可以获得发达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社会可以实现稳定与和谐,企业可以获得产品竞争力和附加价值,个人可以提高生存力和工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职业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的一项公共产品,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由政府主导供给的一项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由职业教育的“产品”特性决定的,——具有独立个性、首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复杂全息人”,其是“超公共产品”,其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都是有益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本质属性和客观属性,而且并不依举办者或资金来源而改变。

2、对教育公益性的不同理解

第一,教育公益性是本质属性论。朴雪涛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公民和道德功能。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第二,教育公益性是客观属性论。邢永富认为公益性是教育内在具有的一种客观属性,“私立教育也具有公益性,教育的公益性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第三,教育公益私益的双重属性论。劳凯声认为教育是可以进入市场和通过市场来运作的。教育兼有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双重特性。第四,教育公益性不定论。袁振国认为:“教育的事业性和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定属性。事业性和产业性是一根坐标轴上可变的连续体”。沈有禄对袁振国的“一维模型”进行了“二维模式”改造,构建高等教育的二维的无差异效用属性模型。第五,教育公益性递减论。唐安国认为公益性随着教育的类型而变化,其公益性程度,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结构中是递减的。第六,教育公益私益复杂论。原青林认为:教育的公益性和私益性极其复杂的;公与私可以互相吸纳和结合。第七,公益性和产业性共存论。杨晓霞认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可以共存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第八,公益性与产品性质无关论。傅八军的观点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是培养人,教育的公益性是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第九,公益性是社会属性论。范兆娟看来:教育的公益性是追求平等的一种价值属性,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并认为不是所有教育都具有公益性;与产业性不是对立关系。第十,公益性与私益性、产业性、经济性相对论。陈运超认为公益性是教育的自然属性,是与教育的私益性、产业性、经济性相对的一个最基本属性。第十一,公益性的“三品”总和论。尤莉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总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第十二,鲁昕副部长的研究。鲁昕把职业教育可分为四类,三种产品:“一是纯公共产品;二是准公共产品;三是非公共服务产品。”

四、职业教育公益性研究的范围和角度

1、研究的范围

若用公共产品理论来研究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的公益性问题,这种情况下所谓教育的产品则形式上就是招多少学生、有多少教职工、教育组织或机构的软件、硬件情况如何、举办者投入多少钱、年度收支状况,等等。

本文认为:利用公共产品理论来研究教育(含培训)的公益性问题,逻辑上讲,只能从教育的结果或产品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能从教育的过程或教育活动本身来考虑,教育的产品是受教育者本身的知識、技能等素质的提高。对于职业教育除丰富知识和增强智力之外,还包括技能的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负熵。职业教育的“产品”只能是人的外观形态没有改变的产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其非一般意义上的产品。一是其生产过程不同一般的物品,工厂企业生产的产成品与原料相比时,其在形态是要发生改变的,而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人才,其与进入学校时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二是教育产品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交易,尽管符合等价原则,但不是买卖关系,而是雇用的合同关系。在法律上,教育产品应该是人身自由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教育产品能生产出其它产品都不具有的能力或性质——创造性,尤其高等教育产品和职业教育产品,这些产品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推广是可以惠及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或者整个人类,其公益性远远超出了纯公共产品,理应把教育产品当作“超公共产品”。从另外角度讲,由于人不是商品,市场规则失灵。人是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源,使信息量增加,人能提供大量的负熵;人是技术创新的中心,使社会的财富增加;人的创造性是其它任何公共产品或纯公共产品都不具有的。对于教育产品而言,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是失灵的。

若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教育的过程或教育的实施,就不能把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当作研究对象了,则必须对教育的产品重新界定,找出什么是教育过程中的“产品”,其相当于工厂企业的生产的在市场进行销售的物品。这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2、研究的角度(教育举办者角度、教育实施者、教育要素、社会角度)

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可以是政府、社会力量、行业、企业、团体组织等,从举办者的角度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来探讨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则招生规模、收回学费、支付教师薪金和管理费用、收支结余情况等等就成了教育的“产品”。也就相应的产生了产业性、营利性、公益性、私益性、规模化、集团化等概念了,也就要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从管理者或实施者角度来看,有多少教职工是优秀员工,有多少学生是优秀学生,各项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就成为管理者的“产品”了。教育质量、管理效果和效率是考虑的主要内容。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产品”可能包括: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教职员工数量、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为社区提供了多少服务等。

对于教育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的“产品”就是教师上多少课、取得多少报酬、完成了多少科研或技术服务项目。而学生则是学了多少门课、学到多少知识、增长了才干没有,付出的学费有多少收益等。

五、职业教育的资源性短缺及解决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满足不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呈现出职业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如总量性短缺、财政性短缺、体制性短缺、质量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和制度性短缺,等等。一是总量性短缺,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4万人次,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2万人次。但总量仍然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必须继续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二是财政性短缺,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例如:除非个别的国家示范院校,广东省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几乎没有实行按生均拨款;社会、行业、企业以及私人资本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多。三是体制性短缺,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机制等方面没有形成政府、行业、企业有机统一的体制。四是质量性短缺,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其中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健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五是结构性短缺,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还不充分,除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之外,对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培养还要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构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制度性短缺,《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要修改和完善,制定相应法律的实施细则,提高职业教育法律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对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研究,要区分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在逻辑上,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就必须是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才合适。教育的产品——“信息复杂全息人”,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被称为超公共产品,就本质地决定了教育的公益性是基本的客观属性。公益性是教育内在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与办学形式无关。至于由谁主办、如何筹资、管理体制如何,是否引入市场机制等,都是实施教育的手段而已。

注:本文第二作者张李良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金融服务业管理和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批准号:2011GZZX026);2010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立项编号:JG201007)。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職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9.

[2]冯友兰,新原人.冯友兰文集(第五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1:9.

[3]张锡纯.二熵——源事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33.

[4]张柳青.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光明中医,2009,24(11):2189-2193.

[5]张颖清.二论全息胚学说在哺乳动物克隆领域具有理论优先权[J].科技导报,2000,(12):12-17.

[6]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5-29.

[7]朴雪涛.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6(1):5-10.

[8]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1-54.

[9]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3-9.

[10]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的观念创新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02,(4):10-14.

[11]沈有禄.再议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效用属性图解[J].大学教育科学,2005,(6):77-79.

[12]唐安国,唐瑞.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4-18.

[13]原青林.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43-48.

[14]杨晓霞.教育公益性的重新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2,(5):11-14.

[15]傅八军.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59-62.

[16]范兆娟.我国教育公益性内涵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0,(5):23-25.

[17]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0-13.

[18]尤莉.公益性——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特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8-110.

[19]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国家统计局[EB/OL].(2011-03-10),[2011-6-11].http:///tjfx/ztfx/sywcj/t20110310_402709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