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印刷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绿色印刷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足,如绿色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综合管理水平相对粗放、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未来,随着数字网络技术裂变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印刷业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而行业的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目前高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院校的培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各类人才服務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关键词: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印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支撑,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是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在印刷业“新常态”下,印刷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目前,国家、世界职业技能竞赛吸引众多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一方面引领行业潮流发展,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印刷职业院校众多,各个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实训教学课程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本期专题展示几所特色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
  一、印刷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国家和社会重视、支持外,职业教育本身也应该自强,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靠实力赢得地位。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从目前国内开展的校企合作来看,大多是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协议这一层面,没有开展更多实质性的活动。这主要归结于:一方面企业要正常生产经营,没有更多的设备和场地供学生或老师教学学习使用;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学生可以在实际生产车间学习有用的操作技术,但迫于教学计划安排,没有很长的教学实训周期,往往都是1~2周的认知实习,短时间的认知实习使学生学不到实用技术,大多都是走过场式的“走秀”。校企合作需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限制,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有效提升企业和学校的能力。
  (二)开设更加细分的专业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院校开设的课程已无法满足创新印刷需求,需要引入更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理念,在开设专业方面要摈弃传统印刷理念,融合数字创新技术、迎合市场需求,切不要盲目跟风,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三)学生实现差异化就业
  学生都有独特性,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对包装设计很感兴趣,有的对计算机操作很精通……学校在推荐学生就业、企业在接收员工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二、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整个印刷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尤其偏爱于中专、大专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于本科以上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强烈,因此,在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本科院校停止招收印刷专业学生的情况下,印刷专业的专科职业院校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培养的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看好。
  (一)紧跟行业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印刷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行业大背景下,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方向)设置方面,对印前制作、印刷操作、印后加工等不同类别适当组合,为高技能人才的一专多能发展提供潜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尤为注重以下三方面内容的创新:一是注重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重视交叉融合知识体系构建,三是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快速响应市场,形成校企合作、融合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印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实训室、编写实训教材等,加强与企业深入交流与合作,将企业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有一段缓冲期,有利于更快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并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的专业建设快速响应机制。⑴企业源头参与,产教融合,构建专业建设快速响应市场的机制。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源头参与专业新技能开发。双方定期调研,企业将市场动态变化调整中的信息情报、技术带入学校,并协助学校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和实践活动。⑵引企入校,传递市场情报,缩短开发周期。企业人员主导课程开发,学校负责转化为规范的教学文本,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帮助学校规划实训工位,定位功能区域,提供生产设备情报,学校理性添置设施设备,保障新专业培养方案能顺利实施。工程师深入实训课堂,选取真实生产任务,讲解、示范和操作专业设备,采用企业标准评价学生操作规范和作品,确保学生熟悉企业生产规范、掌握主流生产设备的操作技能。⑶工程师进校园,带领骨干教师,确保专业建设“软实力”。为缩短教师培养周期,加快培养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新专业所需教师,学校通过工程师指导专业教师、安排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帮助教师转型发展,获得新专业课程开发和执教的能力。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无尽头。在国家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契机下,学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融合培养,始终以迎合市场发展需求为目标,才能满足行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梅.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