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鉴伪》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食品鉴伪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对食品鉴伪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食品鉴伪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58-01
  
  食品安全关乎生命与健康,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掺假”造成的,比如“阜阳奶粉”、“三鹿奶粉”、“红心鸭蛋”、“毒火腿”、“毒大米”都属此类,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极易造成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在此形势下,为适应我院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应用型专业人材的培养模式,我院于2009年首次面向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同学开设了《食品鉴伪》课程。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笔者认真研究、积极探讨。现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进行小结。
  
  1 针对食品鉴伪课程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食品鉴伪》课程在全国食品专业院校开设时间都很短暂,目前还没有很适合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教材,而且掺假使假等不法行为变化很快,书本内容跟不上实际变化,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例如在食用油掺假及鉴别这章,完全没有提到目前食用油掺假非常严重的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即地沟油的问题,就需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掺假现象尤其是典型、社会影响大的事件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2 课程讲解生活化,合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食品鉴伪》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针对同学们欠缺实践生活经验的问题,正常的食品是什么样的色泽、气味、质感等他们尚不知道,如何能鉴伪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展示真假样品加以对比分析,同时运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明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笔者在讲授真假蜂蜜鉴伪的内容时,辅助为学生播放有关蜂蜜鉴伪的感官检验和仪器分析的视频,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常蜂蜜的性状,也同时通过观看仪器分析过程进一步了解和加深蜂蜜的理化性质的认识。
  
  3 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学院快速检测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一般采取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这类传统方式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授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基于此,我们在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的掺假现象尤其是典型事件环节采用案例式教学、研讨辩论等。例如就地沟油事件,可以实施案例教学,并组织同学研讨辩论。以地沟油为例,中国人一年约吃300万吨地沟油,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为什么有这么多地沟油?它有什么特征、对健康有什么危害?怎么鉴别?俗话讲:“油掺油,神仙愁”,目前还没有能快速鉴别地沟油的检测方法,进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查找文献,积极探索可能检验地沟油的方法。另外,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作为生动例子,如讲到“瘦肉精”猪肉的鉴别时,以我院有机磷农药及“瘦肉精”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为案例,研讨“瘦肉精”快速检测技术的实验原理及速测产品的研制过程,一方面事例生动,易调动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同学的科学实验热情。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充分利用学院科研平台,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利用“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食品质量安全教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实验室”的良好平台,合理增加实验教学环节的学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通过布置作业,例如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品掺假事件,或也可以通过“明察暗访”所得到的一些食品行业内掺假信息,然后根据对掺假物质的分析,分析判断掺假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制定鉴别掺假物质的实验方案等形式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食品鉴伪自2009年在我学院开设以来,获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食品鉴伪教学中应当加强实践环节,如带领学生走入市场,利用所学知识考察食品市场掺假情况,同时邀请监督部门、第三方认证机构、检测部门等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给现场指导。在将来食品鉴伪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社会发展需求做新的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彭珊珊.食品掺伪鉴别检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赵丽秀.浅谈信息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