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医用化学课程定位与教改措施


  摘要:针对医学高职教育特点,分析医用化学的教学现状、医用化学的学科定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高职教育医用化学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高16号文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又不尽如人意,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形成的,从教材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与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使之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一门中心性的、实用性的和创造性的学科,也是医学高职院校中多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医用化学在卫生高职院校的有些专业作为职业基础模块开设,教学所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化学》(第五版,主编:谢吉民)[1]。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必需和够用为度,结合职业特点,对医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是摆在当今高职医学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高职医用化学课程的定位
  
  现代医学与化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化学与医学相互交叉和渗透派生出了许多相关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化学基础,是学好后续生物化学、药物化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医学课程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高职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的积累过程,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共同提高。
  
  2 高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
  
  2.1 生源质量问题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招生数不断扩大,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化学基础差,层次落差大。生源类型复杂,文化水平层次落差大。高职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和城镇的一般中学,其办学条件差,高考又将化学课程设置为综合考试,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化学的学习;另有一部分来自“三校生”,即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 。有些学生高中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平时不肯用功,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产生作弊念头。
  2.2学时数与教材内容不匹配随着高职教改的深入进行,某些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时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缩,不同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学时数却不相同,学时数与教材的教学内容不相匹配。
  2.3重专业轻基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一部分学生比较重视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加上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差。此外,由于化学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对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无法在上课时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影响了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积极性。
  2.4 实验课未能与医学相结合医用化学课程的有些实验设置重在对化学性质的验证实验,不能把理论与应用有机联系在一起,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关于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3.1优选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不是从事理论医学研究工作,而是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行业,具备从事医药领域的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医药领域各种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高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一个过程。因此,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潜力的发挥。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打破学科的系统性,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模式的化学课程体系, 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以 “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 删减重复、过时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技能。所以,根据各个专业今后就业岗位群的需要,不同专业区别对待,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删去后续课程不用的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力度,成为当前医用化学教学一个重要而紧迫任务。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高职生化学基础较差,难以掌握专业性较强的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和化学术语等。而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医学一线的人才而非化学人才,应该淡化化学学科意识,强化专业目标观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删除后续课程不用的和与医学无关的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重点放在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师所讲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必听的、想听的、能听懂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将教材中比较枯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课堂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的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及其适用的范围,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例如,杂化轨道理论、配位平衡移动计算、缓冲作用原理、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要点,懂得应用即可。而对于与医学关系较密切的溶液渗透压、溶液和缓冲溶液的配制、螯合滴定、各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则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与后续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使医用化学能够真正成为医学的基石。
  
  3.2 优化教学过程,多种方法并举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教学必需教与学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两方面,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法必然要通过或转换为学生的学法才能起作用,而学生的学法则是在教师的教法指导或影响下的学法。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2.1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利用
  教学过程如果仅靠一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大脑,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长期以来, 化学教学手段单一, 基本上以板书为主, 而化学中的某些理论、概念、立体结构等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在教学中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视听媒体,如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比如,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类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等内容较抽象,往往采用模型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建设,按教学所需,把有关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实验等上传到校园网上,便于学生课后的继续学习,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与时间,随时随地可以自行学习,学生学习更加方便,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得到无限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