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食品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探讨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食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658-03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食品安全事件一般为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从而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尽管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但是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屡禁不止且花样翻新。探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1 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系统,坚持防治结合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领域问题诸多,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前瞻性与系统性。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建立部门联动体制机制,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1]的全过程监管与事后严格问责处罚有机结合,坚持防治结合。
  1.1 立足源头控制,构建产地生态环境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效益不高、效果不好,其主要原因为食品安全管理没有放眼全部食品产业链,甚至有些本末倒置,突出表现为重惩处轻预防。安全食品并不因检测而产生,也不因监管产生,而是企业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农业、农产品是食品之源,保障土壤、气候、灌溉水和大气质量,构建产地生态环境,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
  1.1.1 普及科普知识,引导农牧民科学种养。
  化肥、农药是“双刃剑”。化肥在使土地增效、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对生物亦有杀伤力,农药在防止病虫害的同时对有益生物也是致命的。不科学、不规范地施肥用药,导致残余化肥、农药在土壤及地表水中富集,继而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所以,要普及规范使用化肥、农药知识,教育农牧民正确认识化肥、农药的作用,引导农牧民科学施肥用药,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
  1.1.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生产。
  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科技含量,以低残高效、无污染农业投入品替代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为科学施肥用药提供科技支撑;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标准体系,优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优选农业投入品,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测,为构建产地生态环境夯实基础。
  1.1.3 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保护灌溉水源和大气质量。
  灌溉水污染源主要有工厂废水、家庭生活污水、服务行业及其他非工业部门排出的城市污水、化肥(尤其氮肥)与农药残留、随降雨进入地面水源的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质。灌溉水污染物种类繁多,有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氰化物、化学农药及石油类污染物、重金属与类金属以及非金属等。灌溉水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继而通过食物链损害人体健康。为此,应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防治大气污染,减少污染源,保障灌溉水质量。
  1.2 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监管
  1.2.1 完善食品安全认证许可体系,严禁不合格生产经营者、不达标食品进入市场。一要切实施行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保护合法合格生产经营者。必须先行检查和评估食品生产经营者,科学鉴别其是否具备连续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合格者方颁发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将不合格生产经营者拒之门外。二要施行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强制检验制度,严格筛查所有食品及其经营者,不给食品生产经营链条上的任何人以可乘之机。三要对获得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且其产品经强制性检验过关的食品加贴食品质量安全QS标志。总之,只要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认证许可要求,达不到HACCP要求一律禁入[2]。
  1.2.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给假冒伪劣产品有机可乘。
  食品安全离不开政府监管,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有赖于完善的检测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表现为食品多头、多环节、重复检测,检测信息未实现有效共享;食品检测舍本求末,即食品安全检测重在末端产品,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全过程检测不到位;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为23%)[3],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交叉、矛盾或重复(干菜类食品含硫量标准卫生部为0.035 mg/kg,农业部标为100 mg/kg)[4],重要标准空白(如食用调和油没有国家标准)等诸多问题。为此,要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构建“整齐划一、布局科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发展有序”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优化检测环节,转变检测模式,避免多环节、重复检测造成资源浪费;统筹检测资源,实现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共享;标本兼治,既要检测最终产品,更要监控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等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
  1.2.3 加大食品检测科研投入,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瓶颈”。
  保障食品安全,食品检测不可或缺。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存在技术人员短缺、检测费用高、检测技术和设备匮乏、检测过程繁琐等诸多问题,有些食品虽不乏方便、快捷为特点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检测技术滞后或不成熟,其并未真正构筑起食品安全的绿色屏障。切实增强食品安全检测实力,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速测便携、高技术低成本等势在必行。为此,一要加强食品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现有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其食品检测技能。二要着力培育高水平、专家型的检测人才,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要加大食品检测科研经费投入,开发速测便携、高技术低成本、高分辨率实用、高灵敏度智能化的食品检测设备,解决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瓶颈,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