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肺栓塞、急性脑梗死、冠心病、下肢深静脉血检形成患者等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肺栓塞患者41例,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塞形成患者97例,另选择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肺栓塞患者组2.17±0.29mg/L,急性脑梗死患者组1.95±0.31mg/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37±0.32 mg/L,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1.25±0.47mg/L,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1.35±0.42mg/L。结果表明,各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0.37±0.22mg/L,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关键词 D-二聚体 肺栓塞 急性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形成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既反映体内的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是一种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中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动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近年来,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观察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于血栓性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将近几年开展此项目检测结果经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肺栓塞组41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并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2],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6~85岁,平均59.5±11.2岁。冠心病组103例,男58例,女45例,平均年龄61.5±10.3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79年WA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经颅CT和MRI诊断,排除脑出血及肝、肾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97例,男59例,女38例,年龄34~85岁,平均54.7±10.5岁。经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波确诊。急性脑梗死组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39~87岁,平均67±12.7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4]。健康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110例,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9±7岁,以上各组检测前均未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

仪器与方法:检测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

标准采集:采用一次性真空枸缘酸钠抗凝管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至刻度,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血浆20微升检测。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 果

110例健康体检者及各组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各组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含量与健康体检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讨 论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当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时,在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存在下,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纤维蛋白产物含有D-二聚体,其水平的升高提示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发生。因此,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高于临界值并不能预测为某种特异性疾病而只能说明被检者经历过或正在发生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另一方面,D-二聚体检测水平低于临界值却可以排除这些疾病生理过程,尤其在凝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理想的标志物,可通过对血浆中D-二聚体进行检测来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可能。检测结果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1.35±0.42mg/L,P<0.01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的排除诊断中具有深刻意义。

肺栓塞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2.13±0.29mg/L,P<0.0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取决于栓塞的面积和速度,具有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肺栓塞三联征” D-二聚体系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诊断的敏感度很高,但特异性不强,故其意义在于血浆D-二聚体含量<0.5mg/L提示无急性肺栓塞,有排除诊断价值,CT肺动脉造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与特异性达95%,可作为急性肺栓塞临床一线筛查的方法[5]。但具有侵袭性、技术性强,而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首选筛选试验,其阴性结果可100%排除肺栓塞,但在任何情况下测定值>0.5mg/L都不能作为急性肺栓塞的确诊依据,应结合其他一些检查加以诊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