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全民公共外交意识普及刻不容缓

摘 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发展为多层次、频繁而有深度的民间交往,当中国国家形象长期被西方社会蓄意玷污和扭曲的时候,动用国内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与外国公众进行双向平等的沟通交流式的公共外交,应是政府扭转国家形象、塑造值得尊敬的大国形象必须要积极推动的事情,而国力的增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开展公共外交创造了完备的条件,公共外交应该到了让全体国民知晓的时候了。

关键词: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非政府组织 普及意识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59-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大门向海外打开,无数中国人跨出国门去国外访问考察、求职工作、求学留学,或者短期旅游观光,近年来,举家齐迁他国也成为一股不小的流量汇入到出国队伍中。与此同时,国外来华的旅游观光、留学讲学、工作定居等外国人也成每年增加之势。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境人数为4600万人(其中出国1200万人),来华外国人人数2400万(资料引自赵启正《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公共外交通讯》创刊号2010年)。在这种国内外公众频繁交往、信息流通快捷流畅、国与国间关系处理层面扩大、全人类已融入息息相关地球村的大环境下,公共外交问题成为一个普通又不平常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对全体国民进行公共外交意识的普及迫在眉睫。

一、中国国家形象正遭受严峻考验

从1840年屈辱的近代开始,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国家眼里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1/4的国家独立于西方世界之外,被认为是一个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西方世界迥异的东方大国。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与英、法、日、美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隔阂却没有得到多大改变,甚至还有加深的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历经30年的发展,中国由一个低效、落后、贫困、封闭的国家,变成了高效、进步、开放又充满生机活力的东方大国,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中国的发展令世界惊异。由此,中国在这30年的快速前进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与排斥之声也渐行渐响,对中国国家形象由“黄祸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将中国妖魔化。这样的舆论环境对中国商品的出口、中国商人的海外开拓,均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更不利于中国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特别是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疑忌由来已久,这是一种久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具体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差异。当1949年中国人民历经艰难困苦、在屡次尝试各种西方政治制度不果的情况下,通过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西方世界从此将中国排斥在了他们的俱乐部圈之外,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中国横加隔离与孤立。多年来他们视中国的进步为异端,长期进行文化侵略,处心积虑地向中国灌输西方消极、颓废的价值观。

2.在经济利益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冲击和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利益链条与平衡。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惊诧,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2000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正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圈,2008年发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考验了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使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前行的引擎,据称2009年中国GDP的排名世界第二位。对此,西方国家既表现出一定的敬畏,更显露出极大的恐慌。中国的强大打破了原有的被西方国家垄断的利益平衡,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强劲推动力量,是一种令西方世界不安的力量,他们视之为威胁,极力通过各种方式打压与排斥。

3.在西方政治家与媒体的心理上,承认中国的强大就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失败。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代以来,中国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贫弱给予了西方列强极大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在他们的心中似乎认为中国的贫弱与他们的优越感会永远地保持下去。当现代中国一点点崛起的时候,西方国家在心理上发生了恐慌与动摇,他们无法容忍中国的强大,实际上是无法面对自身的衰落与失败,因此,在中国发生的任何有成就的事或不良的事件时,都会在他们敏感的神经上引起深刻而习惯性的躁动反应,他们必欲将中国抹黑、打倒而后快。因此,中国的形象在最近30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被攻击、被诽谤、被蓄意玷污的境地。

二、开展公共外交的条件成熟

面对中国国家形象长期遭遇的侵扰,仅仅依靠中国政府及外交使官的工作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国民有意识地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才是塑造、改变及还原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途径。

公共外交是指本国政府及其国民针对外国公众有目的地开展双向沟通活动,将本国政策、文化及各种重要信息传递给对方以促进国与国间友好交往的活动。公共外交既是一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大领域的公共关系。公共外交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针对的对象是国外政府官员、媒介记者、社会精英及普通公民,手段是平等坦诚的传播沟通活动,活动既可以是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其他电子或印刷类媒体为载体与外国公众进行双向对等的交流。

长期以来,外交工作是政府特定部门的重要工作,与普通中国人几乎不发生任何联系,而之前中外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也仅局限于政府工作人员这一层面,普通公众出国机会稀少,接待外国人的可能性也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国人走出国外,或短期出访游览或长期定居国外,同时,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留学、游览的人数与频率也快速增加,国内公众与外国公众相互接触的机会与程度在快速增加与提高,由普通公众开展公共外交的条件基本成熟。

1.中国公众的国家意识强烈而清晰。自古以来,中国的朴素国民教育中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在近代以来直到今天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公众的价值取向,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或面对走到面前的外国人,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会有非常清新的国家意识,都对爱国、国家利益等有明确的态度,这种传统教育对于国人开展公共外交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面对这些年来中国形象在海外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十分愤慨,也忧心如焚,希望有机会在恰当场合为展示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走出去的公众文化素质整体较高。60年的新中国历程、其中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国家的距离大大缩短,国民素质整体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学历高、综合素质强的留学人员、访问考察干部、或兼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移民等,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同与依恋,能够以国家形象大使身份,向所遇到的外国政府官员、媒介记者、专家学者及普通公众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交流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出理性、客观、公正的认识,由此影响外国公众正确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看待中国。

3.绝大多数中国人表达能力强。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多年来各种考核与职称晋升中对英语及其他外国语言的强调,使中国人的国际沟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出国访问与留学的人员绝大部分有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同时,中国人从来不乏自我表达能力。虽然多年来国内公众接受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教育使大部分中国人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并非由此说明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实际上,只要给其机会,他们就会很好地将内心的情感与观点表达出来,即使是在国外,中国公众也一样能够从容地展示他们长于理性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在快速提升,国民自我意识、民族尊严意识及个人权利意识也在觉醒之中,公众对话语权的重视也使中国人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有着更加积极主动的表达意愿。这些均为开展公共外交创造了条件。

三、应加强对全民公共外交意识的普及

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快速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也有极大提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内公众对于公共外交的事宜却意识淡漠,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少主动地向外国人展开积极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国家形象所遭遇到的境况,大部分国内公众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无能为力。对此,加强对全民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意识的普及刻不容缓。

1.利用各种媒介普及公共外交意识。在全球信息无国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公共外交理念已成为加强各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共识。众所周知,在今天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完成所有的外交工作,特别是影响外国媒体及当地公众的看法,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国与国之间缔结正常的外交关系,核心在于民与民之间的通畅沟通。因此,政府必须要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全民宣传公共外交的基本含义与重要意义等,教育国内民众加强公共外交意识,利用出国或在国内与外国人交往的各种机会,与他们交朋友,主动介绍我国政策、法律、法规,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交流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理的看法,让外国人从我们这里获得对重要信息的正确、客观的看法,减少西方媒体有意造成的负面看法及印象,逐渐改变对我国的偏见。

2.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公共外交宣传。政府可针对前往国外考察、参观、讲学、留学、移民等的国内公众进行专门的公共外交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些与外国公众交流沟通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机会或场合向外国公众介绍国内情况,交流对重要事件的看法,坦诚提出自己的意见,逐渐达成彼此对一些问题的共识,注意构建当代中国令人尊敬的大国形象。

3.建立非政府组织(NGO)进行一定的公共外交工作。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NGO)是当今世界各国非常普遍的一种有组织的民间组织,其主旨是以环保、公益、人文等为宣传主题,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公众推动力量,他们的工作会影响政府决策、唤醒社会公众意识,甚至通过影响媒体、政府决策进而对他国的外交工作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NGO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显著。因此,NGO被很多国家所重视。我国政府应积极鼓励民间建立非政府组织,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通过NGO发挥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外交事务中,政府通过NGO对他国外交及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可起到政府正常外交途径起不到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也应推动国内公众组织NGO来提升国内公众的话语权,为中国形象在海外的良好确立,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