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目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是护理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并将影响到我国整体的护理水平。本文对国内外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进行如下综述,对比国内外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区别,为护理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

1.我国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各地的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较为相似,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例,第一学年多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专业课程,第三学年主要为集中的临床实习。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为生理学、病理学、解剖等,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主要是依据相关法规和护士资格考试范围进行设置,缺乏系统性。

2.国外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护理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融入实践,不单独设置集中的临床实习,而是将临床实践与实训课贯穿于理论课教学中。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低,且安排了人文科学类的课程科目。课程依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即使是同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差异。

二、国内外护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对比

1.课程设置理念

课程设置理念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目前国外护理教育已经摆脱了“医疗+护理”的教育模式,以“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及最新护理理念为基础,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并增加人文关怀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则是将《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作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将护理最新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当中,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细化标准。

2.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课程的排列方式和先后顺序,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国外护理教育多是以生命周期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主要是以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作为生命周期护理课程,然后补充社区护理、精神病护理、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共同组成专业核心课程。此外,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为《疾病学基础》,共同构成基础课程。国内护理高职课程多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进行排列,并将少量人文课程融入教学当中。

3.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类型、学时分配以及各类型课程的构成。课程类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国内外护理教育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大多都为必修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非核心专业课程多为选修课或限选课。国内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多也是必修课,学时分配比较多,但国外多为选修课,学时分配也比较少,把大多数学时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

4.课程知识体系

课程知识体系指专业核心课程的目标定位、理念和内容体系。目前国内院校多选择比较通用的教材,主要有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限制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创新。国外高职院校则在教材选择上更灵活,会根据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自编教材。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和方法。国外教育重视将实践融入教学,因此在理论课穿插大量的实践教学,而国内高职教育多是在毕业前的一学年进行集中的临床实习,使教学与实践形成割裂。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课程设置评价

由于毕业考试作为高职护理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缺乏标准化,学校与学校之前缺乏可比性,因而国内多采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评价标准。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考前培训等,而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因而以此作为评价标准也欠合理。而国外,除护理资格证考试合格率外,还同时参考学生就业率、满意度等多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价。

三、結语

护理高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设置过程中不仅要及时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还要符合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将国外经验融入国内高职护理教育的实际中,实现课程与能力的良好衔接。

参考文献

[1]肖新丽, 谢玉琳.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 2012,09(3):136-138.

[2]Loke J C F, Lee B K, Lim D K H, et al. Caring: A Useful Tool to Embed Sustainability Concepts into Nursing Education[M].Springer Singapore, 2016.

[3]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