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材中案例资料的使用现状及策略碎谈


  摘要:案例教学是思品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教材往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对于这些案例资料,我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又可以如何使用?对此,笔者在开展一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教材案例资料使用的策略。希望能给同行们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案例教学 现状使用策略
  案例教学是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案例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案例往往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是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因此, 案例教学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自然渗透和能力的有效培养。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思品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课前找案例,课中说案例,课后析案例”,乐此而不疲。
  曾经听过一些新教师的思品课,应该说他们对案例教学在思品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且基本上都在努力地尝试用案例教学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有些新教师甚至已经对案例教学运用得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在对案例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不同的教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记得曾经有两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一节课是一名实习老师上的,内容是《社交礼仪ABC》,该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制成了幻灯片,画面很精致,让人赏心悦目,但幻灯片中引用的案例资料却与教材并无二致,甚至连设问都基本没有变化,结果,学生听得兴致索然。而另一节是有着两年教龄的新教师上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整节课她都是自编案例,完全不用教材中的资料。由于案例新鲜,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应该说,从课堂氛围看,第二节课是拔得头筹。可课后有意识地去翻看了两个班的课后作业,却发现第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第二节课。
  由此也带给我一些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都在努力追求过程与效果的一致,都在努力提倡“轻负高效”,那么在我们思品教学中又应该如何来寻找这个契合点呢?是否可以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以教材中的案例为载体,通过正确地看待、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资源来走出一条“轻负高效”的新路呢?接下来就谈谈本人对此的一些认识。
  一、道是无情却有情——思品教材中案例使用的现状
  其实上述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新教师中,在许多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疑惑与纠结。对此,笔者曾在校内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包括两个问题:
  问题1:你觉得教材中的案例好不好?
  有68%的老师认为好,理由是教材中的案例都贴近学生实际,且很多配有漫画,使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这些案例都是经编审组老师千锤百炼而成的,往往有更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把知识和案例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也有7%的老师认为不好,理由是有不少案例在编教材的时候可能很好,但过了几年后已经过时了,不合适用了。而且有个别案例也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25%的老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案例有好也有不足,值得商榷。
  问题2:你是如何使用教材中的案例的?
  有42%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理由是认为要再找一个比较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既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找得到。有53%的老师觉得要把教材中案例完全放弃有点割舍不下,所以更多时候是选择案例的补充或改编。只有5%的老师选择自编案例上每一节课。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思品教材中的案例资料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而老师对案例的使用率也不低。可“用”是一回事,“怎么用”、“用得好不好”却又是另一回事。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思品教材中案例使用的策略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来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因此,案例的选择与使用至关重要。如果案例使用得不得当,相关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思品教学的整体效果。而思品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案例蓝本,所以笔者以为使用思品教材中的案例资料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入手。
  策略一:对教材中的案例资料进行适当的选择使用,既不全部照用,也不完全放弃或忽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相当迅速,所以教材中的案例使用要因生而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材案例。同时,由于不同年级的思品教材,其主题也有所不同,七年级侧重于心理和道德教育,八年级侧重于法律教育,而九年级则侧重于国情教育,因此在选择教材案例时也应该因课而异,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适当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笔者认为选择性地使用思品教材中的案例资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使用
  “教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所选择使用的教材案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2)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来选择使用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案例一定要与时俱进。如七下年级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然因素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之一,教材分别安排了丽江地震、98年洪涝灾害、衢州泥石流三则案例资料。应该说,这是很典型的三个材料,但在上课时笔者只保留了98年的洪涝灾害,另外两个则以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这两个更加鲜活的材料代替。如果放到今天上这节课,还可以展示日本的地震与海啸作为案例资料。
  这种适当的选择、替代与补充既体现了思品学科时代性、社会化的特色,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学会从现实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使用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因此教材案例的使用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九年级第二课《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材引用了刘汀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信守承诺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这个案例符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有话可讲,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直接展示讨论,用于教学。而用吴小玉的案例来说明“勇担过错”的知识点,虽然案例的主人公也是初中生,但她的打工经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共通点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就用本班学生的一个实际案例取而代之,结果,由于主人公就在身边,发生的事又是那么的近,所以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无论是对主角学生,还是对其他学生都是上了生动且有针对性的一课,教学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