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油价格波动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食用油价格及其相关数据,从供求角度出发,分别从“量”与“质”、国内和国外两组维度分析供给状况对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根据国内食用油价格波动形势,本文提出在宏观层面,建立和完善食用油储备体制机制;在市场层面,加强政府监督和规范市场运作;在技术层面,应用转基因等新技术和手段,以进一步稳定食用油价格。
  关键词:食用油 价格波动 供给因素 需求因素 政策建议
  由于中餐特殊的烹饪方法和中国人“重油”的饮食习惯,食用油成为我国居民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消费品,其价格的稳定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出现多次较大波动,因此厘清我国食用油产业概况、分析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原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食用油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食用油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格波动时有发生。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食用油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短期内需求缺乏弹性,所以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食用油和油料作物市场对外开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2012年,国内食用油市场消费需求日益显著,但国内主要油料作物产量却停滞不前,食用油自给能力有限。同时,国内食用油加工行业考虑其成本和居民消费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大豆等主要的油料作物作为其压榨食用油的原料。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食用油籽总产量为5818万吨,按照当年6784万吨的油籽进口量推算,2013年我国食用油籽供应对外依存度为53.8%,而植物油供应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66.2%,远远超过了国际安全预警线。[1]而在国际市场,油籽和植物油价格易受市场供应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油籽和植物油供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会导致国内价格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也会增加我国粮食供给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不足、国际市场油料供给日趋紧缺、油料价格不断攀升、国内油料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的复杂局面下, 建立食用油储备制度、维护食用油安全稳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情况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食用油价格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油脂消费价格指数为86.8,此后的2001年、2002年、2003年逐年上涨,最终在2004年达到本轮价格上涨的最高点,以2001年为基期的话,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油脂价格上涨达28.9%。受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城市居民油脂消费价格分别又在2007年和2011年达到价格高点,在2005年和2009年达到价格低点。
  结合上述分析,根据周期性的特征可判断:2001—2013年之间,我国居民食用油价格指数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增长,其中间经历的12年恰好可划分为3个较为明显的波动周期。
  (二)近年来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规律已经阐明:商品的价值决定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但一定时期内对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将会使其实际价格围绕其价值发生一定幅度的上下波动。食用油作为一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消费,其市场总需求量既不会突然激增,也不会一夜骤减;而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几乎未发生较大变化,产量更是基本稳定在每年3000万吨的基础上增长。所以理论上,食用油价格应该相对稳定,但为什么在我国的实际市场上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呢?[2]本文从供、求两个价格波动的根本角度出发,深层次的探讨影响我国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探究究竟是怎样的供求变化组合使得我国作为基础消费品的食用油发生这样的价格波动。
  1、食用油的需求因素
  食用油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量”与“质”。“量”可以用人均食用油的消费量(公斤)来表示,“质”主要是人们油品消费的结构。考查这两个维度的变化,可以使我们明晰食用油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
  (1)食用油的消费量
  根据表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对于食用油的人均消费量存在着城乡的差异,但是自2000年以来,农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基本维持在7公斤上下浮动,城镇则稍多一些,维持在9公斤上下浮动,而由农村人口和城乡人口可计算出全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在8公斤上下浮动。所以从人们消费食用油的需求量来看,食用油消费总量持续平稳,未发生刚性需求变化。
  (2)油品消费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绿色健康产品。在食用油的选择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玉米胚芽油、茶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各种中高端食用油及芝麻油、椰子油、南瓜籽油等营养保健型食用油。加之,现代营销的品牌效应,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金龙鱼、鲁花等品牌食用油。虽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当下还存在着消费小包装的植物油和散装油,甚至个别地区还有动物油脂的消费存在,但其市场份额已越来越小。因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中高端食用油正在快速占领市场。
  2、食用油的供给因素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供应我国消费的食用油主要有两处来源渠道:一是来源于我国本土种植的油料作物,经压榨加工进入消费市场;二是从国外进口油料作物,经国内加工后销售,或是直接进口国外的成品油,在国内市场销售。着眼于国内、国外这两个内外空间维度来分析有利于我们理清影响食用油价格波动的供应因素。[4]
  (1)国内生产因素:油料作物产量增长乏力,总产量不足,大量依赖进口
  根据表2和表3可看出,自2000年开始,我国油料作物年产量总体在增加,除2006—2008年产量较低以外,2004年起我国油料作物年产量基本维持在3000万吨左右,且每年增长约100万吨。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的总产量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净增长幅度却相对较小,相反,作为传统食用油的代表生产原料大豆和芝麻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食用油消费大国,每年我国的食用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所以我国自主种植的油料作物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大量依赖进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