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兄弟“窝里斗”


  《经济日报》发布的“中经指数”显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成了行业景气度最低的行业。”中国乳品行业在经历大乱之后,并没有迎来人们期望的大治,目前仍陷在恶意竞争之中。商战新武器:雇佣网络“打手”
  沸沸扬扬、广受关注的国内两个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之间的纠纷案又爆新料:10月2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向社会披露:今年7月14日,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一些公关顾问公司共同商讨炒作打击竞争对手伊利“QQ星儿童奶”的相关事宜,并制订有计划的网络攻击方案,给伊利造成很大困扰与损失。
  据警方介绍,这些网络攻击手段包括:寻找网络写手撰写攻击帖子,并在近百个论坛上发帖炒作,煽动网民情绪;联系点击量较高的个人博客博主撰写文章发表在博客上,并通过“推荐到门户网站首页、置顶、加精”等操作,以提高影响力;以儿童家长、孕妇等身份拟定问答稿件,“控诉”伊利乳业公司,并发动大量网络新闻及草根博客进行转载和评述,总计涉及费用约28万元。
  这个操作链由“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马野等)—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张明等)、博主(网络写手)——李友平(戴斯普瑞公司合伙人)”等串联而成。整个网络炒作历时一个多月,其中点击量最高的帖子点击数达20余万人次。如今,多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内蒙古检方正式批捕。
  据伊利“内部邮件”透露,今年7月起,(蒙牛)他们通过网络推手,开始以网络为主阵地的深度攻击,引出深海鱼油中的EPA导致了儿童性早熟,攻击使用深海鱼油产品的企业,矛头直指伊利、金龙鱼、圣元、安利等企业。邮件同时称,(蒙牛某公关文)直接点名“目前国内主打深海鱼油的品牌,有伊利QQ星儿童奶、圣元奶粉、金龙鱼、安利深海鱼油等”。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媒体指出,在此之前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可能也是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的,以打击竞争对手。
  雇佣“网络打手”攻击竞争对手,由此得以曝光。
  
  “诽谤门”:企业商德尽沦丧
  
  作为中国奶业的领先厂商,蒙牛本应成为市场的旗帜和模范,带头树立良好的行业品牌形象,坚守基本的商业伦理,在恪守法规下展开正当竞争。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有句口头禅:“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因此,业界认为牛根生一直标榜的“以德立企”的观念,已成为蒙牛企业文化的蓝本。此次事件爆出蒙牛集团涉及“陷害门”,其以莫须有的罪名来“抹黑对手、诋毁对手”,如此低劣手段实在与号称“民族产业”的佼佼者格格不入。事发后,虽然蒙牛把此说成是“安勇事件”,是员工私人行为,与公司无关,但这种说辞是否能站住脚,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在警方公布的此案中,支付给公关公司的费用高达28万元,作为蒙牛部门经理的安勇,难道自己会掏出28万元为公司做事?此中隐情,留给公众太多的不解和质疑。如果此说当真,至少员工犯法,蒙牛责无旁贷吧?
  2008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企业只有把有形的产品、服务、管理和其背后无形的理念、道德和责任结合起来,才能勇往直前。然而,此次恶意“诽谤门”事件,再度撕开了中国乳业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将中国民族乳业推向了信任危机的悬崖,使消费者对中国乳业失去最后一丝幻想。
  在过去几年,国内乳品行业一直是—个稀释商业道德资源的负面典型,某些企业因商业道德缺失,失去社会的信任,导致这个行业几乎没有成长出令人尊敬的企业。更为可怕的是,中国食品、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商誉,甚至政府与法律的公信力也被拉进泥淖。同城恩怨:行业乱象高发地
  在足球领域有个传统,每到同城球队比赛时,气氛、场面会来得更加激烈精彩,甚至爆粗,并由此创造了“德比之战”一词。如今用这个词来形容十多年的同城“兄弟”蒙牛和伊利之争,似乎再恰当不过。
  无论是争夺奶源地,还是产品研发促销大战,乃至变了味的公关策略,蒙牛与伊利的龙争虎斗,自2002年来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早已成全国人民的共知了。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牛根生于是白手起家,蒙牛乳业诞生,自此两家开始结下“天然仇恨”。2003年底,蒙牛向公安机关举报称:全国不少城市出现对蒙牛大量负面诋毁性新闻报道,给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称,“这是新中国公关史上涉案金额最大、涉及媒体最广的案件,其制造者北京未晚品牌传播机构,是伊利集团的合作公司。”此事件被业界称为“未晚事件”。
  2005年3月15日,蒙牛、伊利两家约定一起提价,然而为了抢占市场,双双均爽约。2005年11月,蒙牛、伊利两家企业共同确认了《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然而事后,伊利却独家成为奥运会乳品赞助商。对伊利的爽约,蒙牛表示强烈不满,结怨由此加深。
  2007年3月,蒙牛与伊利新怨再起。当时蒙牛发布了一则荣获乳业“三冠王”的消息,伊利方面随即发布声明,质疑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双方口水战四起。中国乳业不只是同城“德比”,在其它他城市品牌混战也很惨烈,乳业“恶性营销”事件、“窝里斗”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常事。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业的混战,就一出接着一出上演,即使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大乱之后,这个行业也没有迎来大治。乳业江湖里仍是风波不断,从蒙牛OMP事件,光明还原奶,到三聚氰胺毒奶粉全国爆发,“大头婴孩”事件,再到前段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婴儿性早熟”事件。如此多的乳业乱象,让民众对这个行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治理“内讧”:商业道德需重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虽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但“幕后有人炒作、破坏是行业乱象”,这已成为大多数行业人士对国内乳业的共识。从根本上说,乳品行业环境生态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企业的恶意竞争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里,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江湖恩怨,不计结果的相互恶意攻击,将原本茁壮成长的中国乳业,折腾得气若游丝。在这样的环境里,外资品牌却大获其利,据统计,“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洋奶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20%,“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的市场份额已高达58%。
  当国内企业忙于收拾残局时,洋奶粉却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向乡镇等三四级市场进军,准备对中国乳业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再各个击破中国企业。“内讧”已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最大隐忧,调查显示六成半网友对民族品牌的“内讧”表示担忧。
  为何国内企业喜欢搞“窝里斗”?在这块非你即我的市场,企业管理层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心理:只要把对手搞垮了,对方的市场份额自然而然就是我的了。然而,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在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事件后,有数据显示,高端纯奶的市场规模减少了约15%,而伊利的同类产品“金典有机奶”的份额没有一点增加。可见,特仑苏的OMP事件,最终导致的是“两家受损、行业受创”的局面。
  就目前的行业生态来看,人们很难相信国内乳品企业能够自己建立起内部协调与自律机制,其行业内部已经陷入信用黑洞的恶性轮回,只有严厉而公平的法律,才能维护中国产品、中国市场、行政执法者的声誉。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不仅需要一部食品安全法,也需要一套严厉的市场监管和惩罚机制、行政司法责任追究机制,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竞争秩序以及义利合一的企业文化。
  对此次网络恶意公关事件,司法部门应该彻底调查,是妖魔的就应该让其现出原形,还原那些捣鬼细节并公布于众,对害群之马严惩不贷,让此类闹剧不再重演,还市场一个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