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危重型手足口病(HFMD)的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83例危重型HFM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及脑保护剂使用等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PICU平均住院时间、肺水肿、肺出血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PICU平均住院时间、意识障碍、休克及肺水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危重型HFMD早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保护剂;儿童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等。目前尚无报道早期使用呼吸机、亚低温和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等可以减少或防止重症病例进一步恶化,以及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作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危重型HFMD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危重型HFMD患儿183例,男121例,女62例,年龄最小者为4个月,最大者6岁,平均年龄(19.23±10.31)个月。其中<1岁36例,1~3岁131例,>3岁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男61例,女32例,平均年龄(19.98±10.83)个月;观察组90例,男60例,女30例,平均年龄(18.58±9.86)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危重症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1]。确诊依据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16 (CA16)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183例患儿均符合诊疗指南中的重症病例危重型的表现:即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肺水肿等。

1.3 好转标准 病程7 d以上,体温正常2~3 d,皮疹隐退和/或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缓解,生命体征稳定。

1.4 方法 183例危重型HFMD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照HFMD治疗方案予抗病毒、脱水降颅压、丙种球蛋白及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早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同时静脉注射脑保护剂-盐酸纳美芬,0.1 mg/次,2次/d,连用5 d。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在PICU平均住院天数、好转人数、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像学检查等。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在PICU平均住院时间、意识障碍、休克、肺水肿/肺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照组中有14例患儿头颅MRI显示脑实质或/和脑干内异常密度灶,其中1例表现为白质脱髓鞘改变。观察组中有6例患儿显示脑实质或/和脑干内异常密度灶,其中1例表现为多发性软化灶。

3 讨论

重症HFMD以肠道病毒CA16和EV71感染较常见。其中EV71感染易引起暴发,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而危及生命[2]。目前治疗HFMD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若能早期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上机初期保持轻度过度通气,使病患处于轻度呼吸性碱中毒,有利于恢复已损伤脑组织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减轻脑血管扩张,降低颅内压;同时使用亚低温治疗,降低脑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阻止细胞凋亡,降低血管渗透性等,这些治疗手段均是手足口病危重型病例抢救成功的关键。

目前国内常用的神经细胞保护剂如脑蛋白水解物、神经生长促进因子等均可减轻神经组织的损害,并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选择重症HFMD的急性期应用盐酸纳美芬发现,多数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节律、循环情况较应用前有明显改善,其意识障碍、休克、肺水肿/肺出血发生率及在PICU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儿。其影像学检查也显示应用盐酸纳美芬后,患儿脑实质或(和)脑干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提示盐酸纳美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阻止因病毒感染脑干特异的调节中枢而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进一步阻止交感神经瀑布式反应,从而减少休克、肺水肿/肺出血的发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总之,对重症HFMD危重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及脑保护剂使用等综合救治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或防止重症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其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

[2] 杨绍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新医学,2008,39(6):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