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综合分析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应用综合性干预措施)和对照组(41例,应用常规干预措施)。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获得性因素、遗传因素;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制动时间均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IL—6、TNF—a、ET—1、ICAM—1的炎性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TNF—a、ET—1、ICAM—1的炎性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为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提供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673—8640(2018)—0116—02 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志码:B

静脉血栓栓塞主要指的是血液在静脉内未正常凝结,导致血管出现完全阻塞或者不完全阻塞现象。静脉血栓栓塞好发于骨外科人群中,研究资料显示,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56~45.9%。静脉血栓栓塞是导致患者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积极预防能够降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积极改善骨科手术患者的预后效果。静脉血栓栓塞一旦未及时治疗,轻者会出现丧失劳动力情况,重者则会出现死亡状况。近年来,随着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手术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诸多骨科手术均对静脉血栓栓塞采取预防措施。基于此,加强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深入认识,积极了解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方法能够适应医学的未来发展。本文将综合分析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应用综合性干预措施)和对照组(41例,應用常规干预措施)。纳入标准:(1)入院时未有静脉血栓栓塞表现;(2)未合并静脉血栓栓塞者;(3)入院时未使用肝素药物治疗;(4)年龄均超过18岁者。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2)合并意识障碍着;(3)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者。观察组中有30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25±11.65)岁,平均体重为(66.87±12.23)kg;手术类型: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3例髋骨骨折术。对照组中有29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4.01±11.45)岁,平均体重为(65.96±12.20)kg;手术类型: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4例髋骨骨折术。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二、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未进行系统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规范止血;(2)积极鼓励患者加以锻炼;(3)保持轻柔动作继而避免静脉受损;(4)手术后抬高患者患肢及时补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健康宣讲——由于骨科手术患者担心生活能力丧失,所以存在焦虑心理,当手术后出现疼痛状况时会加重心理压力;护理工作人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针对性地介绍疾病有管制室;(2)疼痛护理——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下降和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栓形成;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能够达到预防血栓目的,必要时叮嘱患者适当应用镇痛剂;(3)加强生活干预,积极指导患者翻身,加强适当活动,手术后当天就可以进行肌肉训练,拔除引流管之后,再抬高训练,积极调整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手术后护理人员也应该早期观察患者的基本病情,定期测量患肢周径变化,一旦出现疼痛感或者肿胀感时,则有可能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状况。

三、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平均治疗时间。

观察记录两组间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制动时间将进行分析。

分析两组炎性因子的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对其空腹抽取3ml静脉血,离心后取其清液,运用试剂盒对IL—6、CRP以及TNF—α进行检测,并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加以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分析 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获得性因素(主要有手术因素、肿瘤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创伤因素等)、遗传因素;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二、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分析 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三、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制动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IL—6、TNF—a、ET—1、ICAM—1的炎性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TNF—a、ET—1、ICAM—1的炎性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折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骨盆骨折患者易发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还发生在外科手术之中,研究资料显示,膝置换和长骨骨折中有88%左右的患者骨髓腔内压力显著升高,导致骨髓进入到血液循环之中。对静脉血栓栓塞的及早预防和早期诊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静脉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血流缓慢;其二,高凝状态。通过破坏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平衡,出发凝血连锁反应活性,继而提高静脉血栓形成概率。手术创伤会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造成高凝状态。手术后或者术后卧床会使得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研究资料显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超过48.9%。除此之外,还有15.56%左右的患者在出院后2w~4w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创伤之后,应激因会刺激机体来产生大量的内皮素,在创伤后会产生花生四烯酸,为血小板的活化提供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静脉血栓栓塞发病较急,严重者会导致肢体坏死状况。倘若并发大面积肺栓塞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后期阶段中,会破坏深静脉瓣膜,造成后遗症。从本质上来看,溶栓联合抗凝相比起单独治疗会显著提高静脉血栓栓塞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在未有溶栓禁忌症的基础前提下,需要在严密监护下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溶栓期间应該详细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状况和是否出现皮肤瘀斑,一般开始溶栓治疗在4天之内,越早溶栓效果将越好。除此之外,需要详细观察骨科手术患者是否有咳嗽和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在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减少药物剂量,再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获得性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我国正常人群中和西方人群中分布有很大差异,获得性因素是我国骨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获得性因素中,主要有手术因素、肿瘤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创伤因素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存在会提高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静脉的血栓的形成及其反应有密切相关,炎性的因子能够有多个的靶点,参与和引发其静脉血栓的发病,在病程的进展中有重要的作用。细胞内皮的血管受到损伤后ET—1、ICAM—1对于单核的细胞年富能力逐渐增强。TNF—a能够直接对血管内皮进行损伤,诱导内皮的血管细胞有血小板的活化因子所产生,具有抑制抗凝血酶蛋白活化的作用,致使形成血栓。以上研究中,深静脉的血栓患者的血清IL—6、TNF—1、ICAM—1的水平逐渐升高,由此说明,在静脉的血栓形成中,以上的细胞因子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其研究中,其静脉血栓的形成包含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内膜静脉的损伤、静脉淤滞血流以及其高凝的状态。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普遍同时在病人身上所体现,其骨折性创伤,能间接或直接的导致其静脉的血管壁遭受刺激严重导致其破裂,卧床、制动、瘫痪、及其出血性的休克,极易形成静脉血流的淤滞,最后,血液基本上从患者受伤后便开始高凝。在研究中发现,显示其影响因素和手术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以及制动的时间,外在的种种因素都有关,这是由于在患者进行手术中,所运用的止血带时间太长,血流的流动会比较缓慢,还会出现淤滞的状况,其手术时间太长,下肢一直在麻醉的状态,下肢的肌肉会失去原本正常的收缩能力,极易形成血栓。在进行骨科大手术之后所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与其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制动时间外在的因素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骨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为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提供综合性干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