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长三角纺织业是我国纺织业的典型代表,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据半壁江山,被专家认为是最具备升级换代基础的地区。近日,在后配额时代长三角纺织服装发展论坛上,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的1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发表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后配额时代共同宣言》,承诺企业将加强行业自律,优化出口结构,自觉保证有序出口,同时呼吁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走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发展之路,倡导区域合作和共赢。
  
  构建纺织服装业产业群链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2004年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出口约占全国的一半。以浙江省为例,2004年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3659.7亿元,占全国纺织总量的23%;占全国纺织利润总额的30.5%。全国纺织行业17个大类产品中,浙江有7个产品产量列全国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进入后配额时代,长三角地区压抑已久的产能迅速释放。1月份浙江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增幅达70.7%,对美国出口增幅72.1%;2月份,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对美国、欧盟出口增幅分别高达122.1%和80.6%。与此同时,纺织品出口价格下跌,行业利润微薄,1~2月,江苏棉纺织业销售利润率只有1.42%。
  专家指出,后配额时代,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棉价大幅波动,增加了棉花相关企业的经营风险;进口国的限制措施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对付;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对出口企业不利;我国出口政策的制定比较被动,造成政策不稳定性增加。长三角纺织业的发展必须摒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长三角的产业规模、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以及深厚的纺织服装文化沉淀,为长三角纺织业走高端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认为,根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纺织经济系教授Peter Kilduff的纺织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纺织业基本上还处于“多元化整合期”,但是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正处于从多元化整合期向“量-质转变期”转型的过程中。多元化整合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中低档的纺织品服装,“量-质转变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则主要体现在高品质的流行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纺织服装产品。
  沈安京说:“长三角的纺织服装业有自主研发能力,应该有意识地构建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互补共荣的“产业群链”——上海的都市时尚集群,发挥其科研设计和贸易集散地的功能,发展时尚和现代纺织服务业,如纺织教育、培训、会展、测试、开发、成果转化等;江苏的纺织面料产业集群,这里集中了阳光、三毛等面料和服装加工企业;浙江的服装产业集群,拥有杉杉、雅戈尔、罗蒙、庄吉、邦威、森马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价值导向取代成本导向
  
  专家指出,后配额时代,零售渠道逐渐为大型零售集团所控制,他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产品,采购订单将紧紧跟随成本最低的供应国。而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中国纺织业人力成本每小时0.69美元,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均不到0.4美元。此外,地价、房产等商务成本在沿海纺织产业集聚区快速增长,“电荒”导致部分地区的纺织企业“开三停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交货期。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指出,纺织业竞争以前拼的是接单能力、交货速度等,现在拼的是战略眼光和头脑,要增加设计、研发投入和营销渠道建设。中国的设计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到1%,在欧美则达到10%以上。
  长三角众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国际大型采购商更愿意与那些有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能够提供一揽子、一站式服务和系列化、配套产品的供应商合作。纺织企业应该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他们在《共同宣言》中呼吁,企业走信息化带动的高科技含量、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绿色纺织和清洁生产,加强社会责任,保护知识产权,树立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新形象。
  品牌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和更高的利润。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数字是,2004年1至5月,美国产纺织品和服装销售数量仅占全球的3.4%,金额却占了22.7%。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刚说:“从1999年开始,杉杉集团推动了与国际著名服装企业品牌运作的开拓性合作,先后与意大利法拉奥公司、日本伊藤忠商社三方签订服装技术合作与品牌代理协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组成从设计到产品、从品牌代理到市场销售的一体化系统,有利于杉杉服装进入国际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通过‘多品牌、国际化’运作模式,杉杉已经拥有9个国际品牌,其中6个品牌已经获得很好的效果,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以品牌运作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经营国产服装的企业。”
  
  走出去:攫取上游和终端销售利润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指出,取消配额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不是我们众多的出口中低档产品的厂家。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占了不到10%。发达国家在充分享受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并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还要抡起“反倾销”“特保”的大棒。中国企业要突破两难困境,应该大胆尝试“走出去”。
  王宇说:“现在除了发展中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留住本国企业不外流,也在寻求中国企业投资,而且中国企业也有这种实力。法国女装协会主席就表示,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设计能力非常有优势,但是只有形象没有营业额,因为企业规模小,500人以上的就算大企业。中国的企业正相反,上万人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有营业额没有形象。双方绝对应该互补。”
  上海盛顺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政平表示,中国企业应该尝试资本、人才的走出去,设法占有渠道,把自己从单一的出口商变成进口商、批发商进而成为零售商,直接与终端客人对话和交流,从商店、超市、连锁店、百货公司那里获取利润相对比较优厚的订单。盛顺在美国购买的品牌使用权,使海外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赢得了可观的终端市场,为培育自己的品牌创造了舞台和机会。
  据透露,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正在向商务部申请就纺织服装业“走出去”成立专项基金,鼓励中国企业买断国外品牌,或者收购分销渠道,享受上游设计和下游销售的利润。企业可以委托商会或者找并购专家和律师到海外做收购。
  王宇表示,商会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一次国际纺织服装品牌交易会,把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拉到一起,引进国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