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输欧盟面对“零距离”的挑战


  事实上人们对2005年中欧之间上演的“胸衣战”仍记忆犹新:当时欧盟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中国纺织品大量出口至欧盟,甚至积压滞留在对方海关,引起欧盟对中国实施特别保障调查,并对中国输欧纺织品实行数量限制,随后迫使中国启动主动配额管理。从理论上说,2005年“井喷”的出现,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压抑了若干年以后的一种释放,是中国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自然体现。当然,这种数量激增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基数虽然增大,尤其考虑到多方面原因,虽然2008年输欧盟纺织品配额制度再次被取消,出口数量增长仍然不可避免,但一定会比3年前更趋于理性。创造一个又好又快的宽松贸易环境,自然是纺织业一直期盼的最佳选择。
  
  难度依旧 贸易环境风险加大
  
  业内人士共识,2008年中国纺织业将继续面临通胀压力、货币政策从紧、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进一步下调和贸易摩擦等五大难题。
  首先是通胀压力。2008年的中国CPI(居民消费指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世界环境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使得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逼迫企业向下游转嫁生产成本。在这种背景下,中国2008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会明显增加,预计全年CPI涨幅大约在5%左右,迫使纺企不得不增大成本开支。
  其次是货币政策从紧,更多纺企面临被淘汰。纺织企业长期以来利润率水平较低,资金需求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旦银根持续紧缩,一些简单型经营性企业将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
  三是人民币加速升值。从2005~2007年两年半汇改,人民币已经升值10%,纺企利润下降最多,已经达到6成: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人民币升值5%~10%,利润率将下降10%~60%。
  四是2008年出口退税下调预期仍然存在。出口退税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向优化产品结构倾斜,对涉及环保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品种,极有可能进一步调低出口退税率,比如,羊绒和皮革制成品。
  五是贸易摩擦还会增大。2008年,纺织品出口仍呈一定的增长态势,随着贸易量和贸易额的逐步增加,纺织界贸易摩擦在数量和规模上将继续扩大。
  以上几点国内因素,纺企还可以根据国家政策预留“提前量”,积极进行筹措,把风险降低到最小;而国际贸易摩擦则是很难掌控,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绿色等方面采取的贸易壁垒更是防不胜防。
  
  贸易壁垒 花样层出不穷
  
  进入2008年,伴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时代的结束,以及中国纺织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快速发展,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长期支撑纺织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转化,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愈演愈烈,使中国纺织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为严峻,也使得2008年纺织业出口形势凸现变数。
  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是利用掌控技术、绿色等“话语权”,在不断设置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上花样翻新,让人应接不暇。在中欧纺织贸易不断增长、顺差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地呈现高发趋势,一向标榜自由贸易的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必然随之而至。欧盟一方面在2007年续签《中欧纺织品协议备忘录》采取“双重监控”措施,一方面《REACH法规》在2008年6月1日具体实施后,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产生的杀伤力将前所未有,势必会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技术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美国在纺织品贸易上也决不会善罢甘休,一旦2008年底“大限将至”,输美配额取消,不排除美国采取过渡期保障机制,继续向中国纺织品发难。
  应当认识到,除中欧,中美双边贸易中的政治因素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国家之间发展不平等的产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在产品质量和标准的要求上也存在着不同和分歧,双边之间在数量与规模的贸易要求自然就不对等。贸易摩擦,何以为战?纺织服装企业应当正确认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美国贸易限制措施,既要坚决反对欧美新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过于苛刻的歧视性做法,也要认清欧美新贸易壁垒中有关环保、技术、绿色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积极改善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结构,使中国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提升到新高度。
   因势利导 努力在逆境中生存
  
  在经历了2005年引人注目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后,中欧纺织品贸易再度迎来没有配额的日子。中国纺企必须理性开展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业务,在不利的贸易环境中争取获得最大的利益。
  首先,从总体来说,2008年已经开始的纺织品输欧盟双控方法,应该对中国纺织业是个利好态势:一是中欧纺织品配额管理到期后,目前输欧盟贸易走向进一步明朗化,2008年1月份8类双控输欧纺织品增幅明显快于输美纺织品。从欧盟海关清关数量看,平均清关数量增幅达76.9%,明显高于输美纺织品,但远远低于2005年配额取消后的增幅,尚未出现“井喷”现象;二是通过双边监控,已经对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平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三是有利于缓解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
  其次,2008年欧盟取消配额,对输欧纺企来说,其实是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减少了原来由于配额管理而带来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使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纺织企业开拓欧盟市场的力度将会明显增加,这给纺织服装企业扩大对欧盟出口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同时,由于输欧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交货期严格,规格款式更新较快,将迫使纺织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以满足欧盟市场的需要。另外,2008年欧盟取消纺织品输欧数额限制后,中国也对输欧纺织产品实施出口许可,并设置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2年以上,上年度对欧盟出口额在1万美元以上等6项市场准入门槛,以遏制以量取胜、低价竞销等无序出口现象发生,这些都有利于纺企苦练内功。
  第三,最终取消配额制度,是符合中欧双方利益的举措。中国输欧纺织品从2008年开始,已经不再受到配额制度的严格限制,而欧盟消费者则可以继续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中欧纺织品贸易从配额管理走向双边监控。尽管离自由贸易还有一定距离,但至少在监控期间欧盟不会动辄拿出反倾销等手段制造贸易摩擦;通过监控,如发现问题,先要与中方协商,协商不成才会采取其他措施,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摩擦的发生。
  此外,中欧之间用双重监督制度代替配额制的做法如能成功运行,这对于2008年年底中美之间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结束后的运作模式,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尽管中国是世界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中国不是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唯一受益者,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也不是以挤占别国份额为代价换来的,各主要纺织品出口国都享受到了自由化的好处。据世贸组织统计,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前15位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有14个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纺织品在2005年后出口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球6.1%平均增幅。因此,欧盟业内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一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扩大贸易摩擦,不利于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最后,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今天中国纺织品的发展已不再追求简单的数量增长。中国纺织品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加工贸易尽快实现产业转移与升级势在必行;二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占中国纺织品出口额的40%以上,开展市场多样化出路更广;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根据全球纤维纺织业国际管理咨询机(Werner)发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纺织工业小时劳动成本全球比较报告,中国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不断扩大,已经达到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纺织业劳动力成本都不足每小时0.4美元。因此,中国国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改善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为早日把中国发展成为纺织服装贸易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