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挑战 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随着美国重回制造业和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竞争优势正在褪去。在中国工业增加值出现滑坡的境遇下,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美国重振制造业,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与中美伦敦奥运会金牌之争一样,中美大国竞争,特别是中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延续。8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以扶持美国制造业和鼓励企业在本土投资。这是美国在扶持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又一大手笔,建立这样的创新研究所,有助于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发展尖端科技和培养制造业技能。
  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期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生产部门。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却走了一段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弯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直至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失业率上升。到4年前爆发的金融危机,才惊醒了美国政府和有识之士。
  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并逐渐体现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根据制造商协会的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国GDP增长预期。
  美国重回制造业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下降。尽管中国制造业时薪还远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了6.1个百分点,单位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2个百分点,从2002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累计降低了10.8%。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从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这对于一向靠要素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制造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和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动制造业回归,即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促使那些公司把业务回流美国,使其国内制造商能够从政府为促进就业和出口所提供的补贴中获益。
  此外,美国在外贸、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第一,扩大出口。奥巴马近日宣布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包括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启动为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提供信贷的新项目,以及给予“出口促进内阁”更大权力协调跨部门行动。第二,增加投入。美国政府2013财年预算方案加大了对制造业研发和贸易促进机构的拨款力度。
  更多的挑战也许来自于创新和技术。美国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并在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为实现制造技术突破,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基础,美国2012年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寻找成本洼地,国际资本转战东南亚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东南亚市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7月5日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
  “中国制造”是不是正在向东南亚转移?未来“东南亚制造”会不会取代“中国制造”?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和中端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陈睿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汇率成本上涨很快,这“三大红利”正在消失,这导致一些跨国公司“转战”东南亚。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寻求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主要生产精密微型滚珠轴承、高精密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的日本美蓓亚集团看中了柬埔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当地设立了一家工厂。像在中国一样,这家工厂设在金边的经济特区,工人来自农村。该工厂首席运营官香月说:“我们需要提高在泰国和中国生产基地的高附加值项目的产量,而把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出去。”他表示,现在有几十家外国公司考虑在柬埔寨投资。
  贸发会议2012年进行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尼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一些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国公司转移到了东南亚,一些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内陆地区。
  德国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集团下的鞋类产品有97%的生产来自亚洲。中国虽然占比最大为35%,但比重正逐年减少。越南目前为第二,约占29%,印尼第三为26%。而柬埔寨的份额在2011年翻了一番。近日,“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阿迪达斯决定关闭位于苏州的中国惟一直属工厂,有消息说可能会迁到缅甸。